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劉盼遂年譜劉盼遂年譜
馬千裏、劉小堽

上卷

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至民國十七年戊辰(1928)

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先生一歲

10月30日(夏曆九月二十四日),生於河南省息縣盧家集劉套樓村(今淮濱縣蘆集鄉白營村劉套樓)。

劉套樓之劉氏先人情況,劉長文先生(先生之弟劉銘恕先生長子)所撰《劉銘恕先生傳略》一文有述:

據上代人口碑相傳,祖上係山西移民,某祖上曾於滹沱河勤王有戰功,被封為滹沱將軍,因感恩於滹沱河神,在家鄉曆代建廟祭祀。明代時官至四品,任職京城兵馬司,後因事抄家,遂將家鄉之宅(原在淮河南之張灣,今屬潢川縣)向北遷至今處,並蓋樓一座。由於其樓形製為樓中套樓,遂稱“套樓”,該樓後被撚軍焚毀,村子因樓得名。劉長文:《劉銘恕先生傳略》,《劉銘恕考古文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637頁。

劉氏後人稱此明代先人為“劉兵部”,其名今不詳,其墓早被盜掘,墓誌不存。

明清兩代,劉氏為本鄉一大族,有良田兩三千畝。族中字輩自先生曾祖以下八代為“繼、化、家、銘、立、成、澤、誌”據劉套樓劉氏“立”字輩劉立金老先生口述。采訪時間:2023年4月30日。。

先生祖父名化德,其兄弟共五人,化德行五,娶村西裏餘梁灘梁氏為妻。兄弟分家時,化德分得三間屋、一頭驢、數畝地。後因售酒而致富,買地二三百畝。知讀書之必要,乃延聘本鄉名士教授子弟讀書。

化德有子三人:長子家仁,又名紹虞,字際唐,又字際堂,是為先生之父;次子家義,1949年後去世,卒年八十;三子家禮,中年而卒,年約五十。

先生之父家仁,約生於同治九年(1870),自幼在私塾讀書,並考中秀才。家境殷實,旋赴開封大梁書院深造,準備進一步考取功名。後因科舉取消而返鄉,以教授私塾為業,並偶管村社事務。劉銘恕:《劉銘恕自傳》,稿本,未刊。據稿中劉銘恕先生自道“今年九十”推測,此自傳作於1999—2000年。晚年篤信佛教,亦好詩文,有詩集而未傳。今僅見其所作《和章獻子同學潢橋篇》詩一首,係劉盼遂先生1934年在河南大學任教時門人征得後刊發(見本譜“民國二十三年”條,第163頁)。際堂先生弟子有當地名士徐振、呂慈泉等。其生平事跡,亦可從鄉邦文獻中窺見一二:

《徐振傳略》一文記道:

蘆集劉際唐老先生,是一位熱心幫助青年學習的長者。徐振虛心向他學習,經過幾年努力,在古典文學領域裏有很大收獲,這為他以後教學和寫作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徐維道、孫秀峰:《徐振傳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淮濱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科編: 《淮濱文史》第2輯,1986年,第13頁。

《民國時期豫皖邊境的佛教活動》一文記道:

“金華堂”的活動是每天晨昏和中午三次誦經。……不僅農民要求入會,連農村的知識分子也紛紛參加。其中,參加“金華堂”活動的有:

…………

劉攀瑞,北京大學甲骨文教授,曾留學日本,住距踅子四公裏的劉套樓村;

劉書瑞,劉攀瑞之弟,南京金陵大學甲骨文教授,曾留學日本,亦住劉套樓村;

劉繼唐,劉攀瑞之父,清末舉人,擅長詩詞;

呂慈泉,息縣縣參議員,住呂前樓村,劉繼唐之門徒,師徒之間常有詩詞唱和。蕭明臣口述、劉緒德記錄:《民國時期豫皖邊境的佛教活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潢川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光州文史資料》第4輯,1987年,第137、138頁。

編者本書“編者”均指作者。按:文中“劉攀瑞”“劉書瑞”即劉盼遂、劉叔遂兄弟,“劉繼唐”即“劉際唐”,蓋方音相近而誤記。所謂兄弟二人參加鄉間佛教活動事,亦當屬家人掛其名而已。

先生之母李氏,約生於同治十一年(1872),劉套樓村北裏餘李樓人。生子六人:男四,女二,先生其長也。

二弟銘慰,生年不詳,1927年左右被殺,詳情不知。先生《百鶴樓詩存》中有《哭舍弟銘慰》一首,詩曰:

家書剖處旅魂驚,此夕鴒原有哭聲。

路斷舊鄉惟夢入,時荒人命比鴻輕。

書能補過憐周處,弟任俠尚氣,常赴人不平。近更折節讀書,恂恂如書生,而竟不免。賊不哺肥奈長平。弟被係後,予四出營救。乃伯淮之函未達,而新市之耗已傳矣。傷哉!長平,趙孝字,見《後漢書》。

最是關懷北堂上,白頭為爾涕縱橫。劉盼遂:《哭舍弟銘慰》,《勵學》第2期《百鶴樓詩存》,1928年11月,第73頁。

三弟劉銘慈,居本鄉,20世紀50年代去世。據劉套樓村劉氏同族“立”字輩劉立軒、劉立金兩位老先生口述。采訪時間:2023年4月30日。

幼弟劉銘恕(1911—2000),字叔遂,早年曾就讀於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研究院和日本早稻田大學,為著名敦煌學家。先生兄弟姊妹之中,唯先生與銘恕二人走出河南,考入高等學府,並成為著名學者,即民國學界所言之“劉氏兄弟”。

兩妹名字、生平不詳。

先生尤憐愛其十一妹(本族排行),在其《百鶴樓詩存》中有《題十一妹寫真》一詩,詩曰:

眼同水玉肌同冰,十歲女郎見胡甸反。岈棱。

欲向名園托鳥鵲,可堪驚起護花繩。劉盼遂:《題十一妹寫真》,《勵學》第2期《百鶴樓詩存》,1928年11月,第73頁。

先生本名銘誌,字盻遂,以字行。後因人多誤認“盻”字為“盼”字,直改為盼遂,故民國文獻涉及先生之名時常“盻遂”“盼遂”互見。

先生曾自道改字之事,其北師大的學生劉世友(1956級)回憶:

劉老講的是《古代文學作品選》。一個小老頭兒,身穿中式對襟小白褂兒;頭發快脫光了,突出的前額,幾乎映出光亮來;戴著老花鏡。他微笑著走上講台,操著濃重的河南口音,自我介紹:“息縣劉盼遂。”一邊說著,轉身在黑板上寫出來,又說:“其實,我本來叫劉盻遂,因為人們常誤讀為盼,所以幹脆從俗,改為盼了。嘿嘿……”很隨便,挺幽默。劉世友:《憶劉老》,田嵐主編:《師恩難忘》,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年,第4、5頁。

鄉人因先生行大,又多直稱其為“劉大”。先生在清華國學院讀書時,“劉大”之號也曾傳於院內,同學中亦有稱先生為“劉大”者,有仿古人名字排行的意味。如吳其昌有《衲孟襄陽送別劉大赴任教授》詩、馮國瑞有《宿劉大盼遂宅》詩等。

先生家鄉息縣為一古縣,在清代是光州屬地,與光州、光山、固始、商城並稱“光州五屬”。先生頗有桑梓情結,早年曾撰《光州先賢傳》《光州方言征故》(今皆佚),平日作文常署“息縣劉盼遂”;今見其藏書印中亦有與息縣有關者四方,包括朱文“息縣百鶴樓藏”(如清乾隆燕禧堂刻本《字林考逸》上所鈐)、朱文“息縣劉盼遂藏”(如清康熙十九年通誌堂刻本《儀禮集說》所鈐)、白文“鄎國鎦氏百鶴樓藏書”(如民國五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石印本《吳清卿書〈說文解字〉建首》上所鈐)、白文“息縣劉氏藏書”(如清光緒吳縣謝氏刻本《燼餘錄》上所鈐)等。

先生著述中也多次提及息縣,如他在《評日本大宮權平著〈河南省曆史地圖〉》一文中曾如此介紹息縣的民風:

息縣處於光、光、固、商四縣北鄙,體格自較四縣堅強,性格亦較獷暴;然以方之正陽、新蔡以北諸郡縣,則固脆弱輕滑多矣。在汝寧府境內,固不能稱雄自肆以無敵稱,而況於荊、河之間乎?覘國者不能切實從事於民性、物產、風土之實況,而徒采摭一二歌謠善言,斷章取義,蓋未有不蹈“息縣打家”之覆轍也。又南五縣有一歌雲:

光州的城牆,光山的婆娘,固始的文章,息縣的牌坊,商城的衣裳。

此亦足顯暴五縣特色。劉盼遂:《評日本大宮權平著〈河南省曆史地圖〉》,《禹貢》第4卷第4期,1935年10月,第85、86頁。

“百鶴樓”為先生自取之齋號,先生在清華國學院讀書時,其師梁啟超曾為之題榜,成一時美談。先生中年之後,亦嘗自稱“鶴叟”“盼公”,常見其藏書題跋落款。

編者按:百鶴樓之齋號,自先生青年時即有之。何以名百鶴?而今不可確解。一說:先生故鄉,在淮河之北,瀕臨濕地,百餘年前,羽族眾多。晚春斜陽,先生讀書莊上,倦而調簫獨奏。忽有百十隻白鶴飛來,盤桓於樓頭,因自命其齋曰“百鶴樓”。此說略有詩意,然尚待考證。

先生自幼隨際堂先生在私塾中讀書。際堂先生除詩詞外,亦好文言小說,喜讀《世說新語》,在先生兒時常將其“抱著膝上,為說書中故事,嬹味熙若”劉盼遂:《世說新語校箋敘》,《文字同盟》第11號,1928年2月,第31頁。。

先生自幼好古文奇字,其《上秦宥衡先生書》曾記述曰:

盻遂幼稟庭訓,畜情篇翰。詩賦雜文,觕見義類。《楚辭》《蕭選》,略上於口。益以性能強記,尤憐恢憰。每一文出,奇字奧義,行間。耆宿為之舌,陋儒為之卻走,輒以樊宗師相比挈。劉盼遂:《上秦宥衡先生書》,《實學》第3期,1926年6月,第57頁。

先生晚年曾回憶,在他20歲以前,主要讀三本書:《三字經》《綱鑒總論》《通鑒輯覽》。他說:

當時一般人是不大重視這三本書的,但我不同,認為這三本書雖是“普通”,但隻要掌握了它們,就可以幫助自己了解中國曆史的基本線索。《社會科學處舉行部分老教師座談會從自己切身體會暢談治學經驗》,《師大教學》第423期,1961年12月26日,第2版。

20歲之前曾作《聲譜》《稱謂古今通考》《爾雅詁訓定說》等,見其《鄦王劉厲學敘齒引》等文所述,皆未刊,今佚。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