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2348工程”的那些人和事

◎周迅

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和茂春先生都在嶽化工作、學習,雖然沒有在同一個係統和部門,但工作聯係、文字往來不少。一晃數十年過去,我們都花白了頭發,真正感受到歲月不饒人。

曾經看過茂春先生出版的兩本書,一本是散文集《黃蓋湖散記》,一本是《燃燒的太陽——當代新編話劇集》,其中劇本《大局》,獲嶽陽市人民政府第二屆嶽陽文學藝術獎。現在,他又拿出了一本新書,叫作《遠望那黃茅山峰——2348軍工建設紀實》,希望我作一個序言,而在我的心目中,2348工程是宏偉和曆史性的。作為晚輩,實在擔不起這個重任,推脫無效,隻得作一個簡要的讀書側記。

這是一部描寫中國石油化工行業創業者在雲溪山溝戰天鬥地經曆的回憶錄,作者命名為“長篇報告文學”,準確地講,是那一段曆史的文化記憶。其中的關鍵詞,如“三線建設”、“文革”、軍工,3517、6501、2348,長嶺、雲溪、蒲紡,錦綸、滌綸、腈綸、的確良,是那個年代、那一群人共同記憶的曆史符號。

作者述說2348的曆史,是很能讓與雲溪山溝有過關係的人們產生諸多回憶與聯想的。

“2348”是簡稱,全稱應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第2348工程指揮部”,也即嶽化總廠的前身,巴陵石化的前身。

說到“2348工程”,不能不說一下曆史背景。

第一個背景,是中國與蘇聯交惡。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中蘇兩黨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路線和策略等問題上出現分歧並逐步激化。1963年6月,鄧小平率領中共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中蘇兩黨會談。會談期間,蘇共中央發表《給蘇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的公開信》,對中共進行反擊。從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中共中央以《人民日報》和《紅旗》編輯部的名義,相繼發表9篇評論蘇共中央公開信的文章,這便是著名的由毛澤東親自修改的“九評”,批判“赫魯曉夫修正主義”;與此同時,蘇共發表文章進行還擊。由此中蘇關係交惡。

第二個背景,是“珍寶島事件”。1969年3月,中蘇邊境發生珍寶島武裝衝突。珍寶島位於黑龍江省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麵積0.74平方公裏,曆來為中國領土。1967年到1969年初,雙方在邊界上的若幹地方,比如烏蘇裏江上的七裏沁島和珍寶島,不斷發生巡邏隊衝突,從對罵到推搡、棍棒武鬥等。從1968年開始,中方準備在中蘇東部邊界進行武裝行動。1969年在毛澤東批準之後,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部署3月在珍寶島進行“珍寶島反擊戰”,為在4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定基調。

事件之後,中蘇雙方試圖恢複1964年的邊境談判,但雙方積怨太深,談判難有進展。蘇聯在報紙上發布準備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打擊的威脅,同年8月,蘇軍在中蘇西部邊界鐵列克提(今中國-哈薩克斯坦邊境)對中方實行報複性打擊,雙方再次發生武裝衝突。這一係列事件史稱“中蘇邊界衝突”。

基於當時“準備打仗”的情境,需要大量的軍需物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向當時的中央軍委“辦事組”打報告,請求在湘北地區雲溪山溝組建2348工程指揮部,籌建化工化纖軍需企業。軍委辦事組遂向周恩來總理報告,1969年9月7日,周恩來批示:“同意,即送先念、秋裏同誌一閱。”這一天,成為後來嶽化的廠慶日。

與此同時,1969年9月,來自全國四麵八方的數萬名軍人、幹部、工人、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彙集到湘北雲溪山溝,開創了2348工程,揭開了現代化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嶽化的曆史。

據2348工程指揮部主任馬力(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副院長)1999年嶽化廠慶30周年時回憶,數萬名工程參與者,有南京軍區工程兵6538部隊和廣州軍區汽車團,有從各地抽調的現役軍人和複員轉業軍人,有來自各地的知識青年,也有從各軍需工廠調進的有經驗的工人。1969年國慶前夕,嶽陽地區動員五千多民工僅用10天的時間,就將從城陵磯到雲溪鎮的土路修通。

而2348工程指揮部政委新斧(原總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則是組織原化工部北京合成纖維研究所成建製移交2348工程指揮部的主要負責人,將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從北京轉入雲溪山溝,其工作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按中共中央文件精神“部供省管”移交給湖南省;2348工程指揮部分解成三個獨立的部分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其總部(雲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化工生產管理局(277部隊),改番號為第3102廠至第3109廠係統,成建製組成“嶽陽石油化工廠”,移交湖南省管理;油頭部分的3101廠(長煉)係統——成建製組成“長嶺煉油廠”,移交湖南省管理;紡紗織布部分的3110廠(蒲圻)係統——成建製組成“蒲圻紡織總廠”,移交湖北省管理。

那是“9·13”事件以後的事了。整個國民經濟在那場“文革”浩劫中瀕臨經濟崩潰的邊緣,能夠生產的軍工企業當然要加大生產力度來支援軍地兩方麵的供給需要。

作者撰寫此書時,在深入采訪、挖掘史料的同時,還著意就一些重點時間節點進行了考證,比如人們普遍認為的是先有2348工程,再有長煉3101廠;而經茂春先生考證,是先有“石油工業部6501生產隊”戰備油庫工程、臨湘町家畈隧洞,長煉在建設過程中,爾後才有2348工程的誕生。長煉稱呼為2348工程指揮部3101廠,實是解放軍總後勤部運用煉廠氣和石油芳烴為原料,發展石油、化工、化纖一體化軍工企業整合收編後的稱謂,按總後給中央軍委的報告稱,2348工程指揮部時為中南地區最大的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此考據究竟是否可以成為“鐵證”,我無法作出評價。但至少作者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提出了新的思路,能夠給關心那段曆史的人們一些新的思索,這就有了價值。

毫無疑問,作者是帶著深厚感情來書寫這段曆史的,因此書中除了大量史實記錄,更多的是對2348工程當中人物的描寫與刻畫,從中可以讀出軍工戰士豐富的情感,這在那個年代是極不容易的事情。

長篇報告文學也好,回憶錄也好,作者記錄了一個地區工業史的側麵,展示了一個行業從無到有發展曆程中的縮影,弘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美好精神;當然,作者希望在企業文化研究和本土石油化工文化探索中有所建樹,應當說,這個目的是達到了的。

一個地方的文化積澱,是需要多種文化元素共同構建的。作為中南地區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不僅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更是當地文化記憶不可或缺的承載物。從這個角度講,茂春先生的努力是十分有價值的。

當然,作為文學作品,哪裏有完美的時候。由於本書是以“軍工廠史”為紀實題材的“傳記”作品,必定要遵守“史、實、信”的約束,文學手法的海闊天空就不能過於任性,脫離這一原則,就無法講釋“紀實”二字的要義了。雖然茂春先生做了一些突破性的嘗試,但閱讀作品,時現眼花耳熱之情,但也有眼語索字之累。紀實文學嘛!報告文學嘛!“史、實、信”是要講的,寓教於樂也是要講的,是不是可以在手法上更開放一點,文字上再活潑優美一些,依我看還是有大量拳腳功夫可以施展的。

我輩生也晚,無緣2348工程的開創,但作為後來者,對2348工程充滿了敬意,記住這段曆史,記住那些可敬的人,是有意義的。

(作者係國家一級作家、嶽陽市文聯原黨組書記、主席,曾在嶽化總廠和後來的巴陵石化公司工作多年。)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