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隻有我喂了狗的一腔真心和呂旻的愚蠢吧!
我再也聽不下去了,那些話如同一把把利刃,將我心中對呂旻的信任與依賴割得粉碎。
手中那袋原本準備買來探望寧倩倩爸媽的水果,墜的我的手生疼。
我想也沒想,轉身回到電梯朝醫院外走去。
到了門口,我用盡全身力氣,將那袋水果狠狠扔進垃圾桶。隻聽“砰”的一聲,水果袋與垃圾桶碰撞發出沉悶的聲響,仿佛我被真相暴擊的心。
我驅車離開,漫無目的地在大街上遊蕩,看著車窗外淅淅瀝瀝的雨。雨滴打在玻璃上,蜿蜒出一道道水痕,像極了半年前那一天。
那天也是這樣的雨天。
我一連接到兩個噩耗,輿論纏身。
我們實驗室的一代技術成品可攜帶藥囊人工心臟一號問世,那一組組精確無誤的實驗數據,無一不在高調宣告著它的成功。
然而,總部反饋給我們的批複內容卻令人瞠目結舌:疑似技術不成熟或遭遇失敗,未能達到臨床應用的嚴苛標準,臨床誌願者在術後不明原因撒手人寰。
與此同時,我受邀前往第一私立醫院,親自操刀為一位先天心臟病患者進行人工心臟移植手術。
在無影燈下,憑借著精湛的醫術和團隊的緊密協作,手術順利完成,心臟成功跳動。
宣告手術成功後,患者卻在推往ICU進行術後觀察的途中,生命體征急轉直下,來不及搶救就遺憾身亡。
不知是何人暗中推動,這兩條消息竟被不知名的網友同時爆料在網絡之上。
一時間,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麵,激起千層浪,全網瞬間陷入一片嘩然。
鋪天蓋地的輿論風暴,如洶湧的潮水般向我和實驗室席卷而來。各種聳人聽聞的陰謀論甚囂塵上,流言蜚語漫天飛舞。
那些別有用心之人,強行將這兩件本無關聯的事件牽強附會,胡亂添加因果關係,硬生生地編織出一套看似 “合理” 的解釋,使得輿論的熱度被推至頂點。
我們實驗室以及實驗室的研究員都被當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有人在網絡上義憤填膺地指責:“這就是個黑心實驗室,根本不顧患者死活,什麼技術都不經過嚴格檢驗,就敢拿出來隨意使用,分明是把那些等著救命的可憐患者當成了任人宰割的小白鼠!”
還有人言辭刻薄地譏諷:“實驗室裏的那些人,跟那個主刀醫生一樣,都是隻會空談理想騙取企業技術研究經費的騙子專家,根本就不懂醫術,純粹是草菅人命!”
雖有少數人保持著清醒與理智,試圖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但他們那細微的聲音,很快就被如排山倒海般的輿論大軍無情淹沒,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我,作為這兩件事的當事人,首當其衝地承受著輿論的重壓。
那段時間,我仿佛置身於黑暗的深淵,被沉重的輿論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精神幾近崩潰,一度陷入了深深的抑鬱之中。
無數個夜晚,我在絕望的邊緣徘徊,甚至產生過輕生的念頭。
是我的丈夫呂旻一直堅定不移的站在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