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設計師展會後台的角落裏,我找到了一位資深設計師。
他站在陰影與燈光的交界處,身材頎長,眼神銳利。
作為今天的評委之一,他剛剛對陳挽瀾的作品連連稱讚,
那語氣裏既有專業的讚許,又隱約透著一絲微妙的若有所思。
我將帽簷低低壓下,遮住半張臉,裝作一位實習記者:
“您覺得,陳挽瀾的作品如何?”我故作平靜地問,聲線平穩,內心卻如暗流湧動。
“很有創意,也很有技巧,”他答道,
但話鋒一轉,語調微妙地變化,“不過,我好像在哪兒見過類似的設計,隻是想不起在哪了。”
這句話讓我的心裏咯噔一聲。那一瞬間,仿佛有什麼東西在我腦海中輕輕顫動。
【懂了,下一段回憶殺。】
【主角光環顯靈了,肯定有人幫挽瀾洗白!】
【這類套路多的是,陳語晴注定沒戲。】
彈幕的嘲諷讓我心頭發冷,寒意從脊背蔓延至全身。
但奇怪的是,這些諷刺聲非但沒有擊垮我,反而在我內心激起更強烈的鬥誌。
我不能光憑感覺去質疑陳挽瀾,必須找到她剽竊的鐵證。
那一刻,我的眼神變得前所未有的堅定。
當晚,我徹夜未眠。
房間裏隻有台燈昏黃的光,還有電腦屏幕上不斷滾動的社交平台信息。
通過蛛絲馬跡,我終於查到了一條隱秘的線索:
陳挽瀾的所謂“成名設計”原型,竟然曾在三年前出現在一家不知名的設計比賽中。
而那位設計師,是一個在圈內被完全忽略的年輕女孩。
她的人生,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中戛然而止,
作品如同她的生命,被遺忘在角落裏,無人繼承。
這些零散的資料,就像散落的拚圖碎片,在我的腦海中一點點拚合。
每一塊都像是在訴說一個被掩蓋的秘密。
與此同時,彈幕中零星的評論如同細語:
【女配幹啥呢?查這種東西,還是在偽造啊。】
【她又不是主角,怎麼可能讓她翻盤呢?】
【別忘了,這可是大女主劇本啊!】
陳挽瀾的大展將在一周後舉行,這是她以設計師身份正式出道的重要舞台。
傅北辰作為特邀嘉賓,將出現在現場,為她的事業站台。
他的存在,仿佛是為陳挽瀾編織的一張堅不可破的保護網。
彈幕中的讀者早已按捺不住:
【期待爆點!是不是又要公開羞辱陳語晴了?】
【快進到傅北辰公開退婚的部分。】
羞辱我?不,這一次,我會親手撕掉她精心構建的虛假麵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