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愛吃麻糍,這是純糯米的糍巴,中裹豆沙或芝麻糖餡,但是北方沒有,隻有稍為相像。《燕都小食品雜詠》雲,白粘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麵粉搓。渾似湯團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注雲,愛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色之餡,用麵粉團成圓球,大小不一。我們常見的都是小而扁的一種,若加倍的大,便近於炙糕擔上的麻糍了,愛窩窩的名義不甚可解,或寫作艾,可是裏邊並沒有艾之類,也不見得對。李光庭著《鄉言解頤》中載劉寬夫《日下七事詩》,末章中說及愛窩窩,小注雲,“窩窩以糯米粉為之,狀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餡,蒸熟外糝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窩窩。田間所食則用雜糧麵為之,大或至斤許,其下一窩如臼而覆之。茶館所製甚小,曰愛窩窩,相傳明世中宮有嗜之者,因名禦愛窩窩,今但曰愛而已”。這裏說愛窩窩名稱的來源頗為近理,雖然查劉若愚的《酌中誌》,在《飲食好尚紀略》一篇中不曾說及,普通玉米麵的窩窩頭其大如拳,清末也因宮中要吃,精製小顆,高才及寸許,北海仿膳茶社出售,一碟七八個,價比蟹黃包子矣,古今事亦正是無獨有偶也。愛窩窩做法,以《小食品雜詠》注所說為可靠,倘如《鄉言解頤》的話,則是煮元宵撈起來外拌米粉,事實上是做不成的。《雜詠》雲渾似湯團不待煮,說得不錯,雖然據我看來還不如說小麻糍更得要領,就隻可惜不吃過麻糍的人也不能了然耳。
原載《亦報》一九五〇年六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