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吉祥四寶
每天早上在七點到九點之間,毛九同學均能在微信群和QQ群看到湖南文學網紅女詩人,邵陽市作協副秘書長,《湖湘文學》責任編輯平溪慧子義務轉編的當日國內國外重要新聞,十年間,3650天沒有一天間斷,同時她主編了毛九微信公眾號,大家親切地稱她“慧總編”。新聞發布工作每天清晨仍在繼續……
毛九每一個同學的每一年生日,都能在微信群得到所有人的祝福,然後暢快淋漓地接受一場紅包雨,每年新年到來之際,毛九同學都能接到一封熱得發燙的新年賀信和一份讓你大呼貼心的小禮物,牽頭做這份工作的,是《創作》雜誌責任編輯,長沙作協辦公室主任胡娟,自進毛九開始,就率毛九同學探望福利院孤兒及老人。
毛九的每一位同學的父母重病或過世,都會有一位就近的同學,代表班委會,代表全班同學送來一份慰問金,該筆費用是從班費中開支,毛九每位作家每年自覺繳納100元作為班費,由長沙嶽麓區作協主席王麗君義務收取和保管,需以毛九全體作家的名義表達敬意或者哀思時,才能動用此款。王麗君每年需在年會上做班費專題彙報,她被譽為毛九財務總監。
毛九班誌的另一個名字是“一起走過的日子”,從毛九入學開始至今,毛九作家,湘潭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湘潭市雨湖區紀檢幹部王家富就自覺擔負起了記錄毛九的任務,十年如一日,將毛九作家所有組織的活動,所有發表的作品,所有獲得的成績、所有經曆的大事均登記備案,已經形成了十二餘萬字的電子文檔,為後世人學習研究毛九文學現象提供了翔實的史料,記錄工作還在繼續……
我們一起聽聽毛九吉祥四寶——王家富、王麗君、劉慧、胡娟,講他們與毛九的故事。
01
史官王家富
講述者:王家富
王家富,湘潭雨湖區紀委組織部部長,兼任湘潭市作協副主席,《湘潭文學》責任編輯。榮獲湘潭市第六屆文藝創作成果獎等多項獎項,作品散見《詩刊》《湖南文學》《創作與評論》等報刊。出版詩集《我的河山》《與一朵花對視》等。
01
史官王家富
講述者:王家富
進入毛澤東文學院參加中青年作家研討班學習後,自上學報到的第一天起,我就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了在毛澤東文學院的每一點感悟與見聞。學習45天結束後,同學們發現我已記滿了兩個筆記本。
家富,今後你來記“班誌”吧。從毛院畢業後,班委會幹部對我說。
我想都沒想,當即爽快答應了。要隨時記錄所見所聞,對於普通人來說並不容易。而我自從進入校門學習的第一天起,就已養成勤做筆記的習慣。老師講的每一個知識點,如果不記筆記就會迅速遺忘。15年學生時代的習慣逐漸演變成一種日常生活習慣,長輩的交代或領導的交辦,我會習慣性地用筆記下來。
班誌主要記錄同學們的創作成果、紅白喜事,甚至包括家長裏短等日常生活中值得一記的瑣碎雜事。隻要是我覺得有意義的就記錄,記錄的內容由我自己定。
來自懷化麻陽的同學焦玫提議,班誌太正式了,不如叫“一起走過的日子”。一拍即合,以“一起走過的日子”為主標題,以“毛澤東文學院第九期中青年作家班班誌”為副標題的毛九班誌記錄開始了。我自己也沒想到,這一記,就是十年,約有12萬字,並且我相信它會更長更長。
家富,我的文章發大刊了。家富,我的書出版了。當然,大部分時間,是我第一時間向毛九群發出好消息。
見證著,記錄著,積累著,同學們一起進步、一起走過的點點滴滴,每當我在朋友圈或在報刊上看到同學們發表的文章時,總會由衷地自豪,喜悅著同學們的喜悅,也憂傷著同學們的憂傷,我在同學們一個個平凡而簡單的故事中感動著,而這些故事,常常成為我寫作的動力。
《詩刊》《湖南文學》《創作與評論》《意林》……這些曾覺得望塵莫及的報刊上,竟有了我的詩歌,我擁有了詩歌創作的黃金期——一年出版兩本詩集,其中一本獲得湘潭市第六屆文藝創作成果獎。同時,受作家們的錯愛,我先後當選了市作協副秘書長、副主席,連續兩屆作為代表出席全省作代會。一路走來,我知道,詩歌創作的一點點進步,這都與毛九這個大家庭的鼓勵,與班誌對我的推動是分不開的。
鏈接:詩行裏的精神歸所
——評王家富詩集《我的河山》
文 / 劉漸娥(湖南科技大學2014級中國古代文學碩士)
皈依自然
王家富的詩歌和他的為人一樣,自然,不做作,如同你在清晨感受到的第一抹陽光,散發著柔和的溫暖。可能是通俗而豔麗的文藝作品帶來的充斥感過於熱烈,我格外珍視這種素雅文字背後的平和舒心。初讀《我的河山》並不會讓你領略到多少濃烈的詩情畫意,隻是讓你心底泛起一層薄霧,淡淡的,你若不留心,甚而會輕輕逃逸。那些方塊字的奇妙組合,總能讓你放下戒備,在它構建的世界裏找尋自己生活的影子。《我的河山》是王家富先生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收錄了60首詩。此前,他在《詩潮》《詩歌月刊》《湖南文學》《綠風》《海洋詩刊》《葡萄園》(台灣省),《中國文學》(香港),《新大陸》(美國)等海內外53家文學報刊上發表過詩作。越諾爾茲說:“自然是我們的一切觀念所生出的源頭。”王家富先生筆耕不輟很大一部分原因當歸功於其對自然的皈依感。
朱光潛先生認為:“詩以情趣為主,情緒見於聲音,寓於意象。”詩集《我的河山》中存在大量意象,其中自然風物是尤為突出的一類意象。“沒有一種傳授給人類的藝術技巧不是以大自然的作品為其主要對象的。”(英錫德尼《為詩一辯》)詩人對自然懷有一種特別的情愫,因而他的筆下總少不了自然物象。“飛鳥”“炊煙”“塵土”“蛙鳴”“月”“蟈蟈”……都是詩人狀寫的對象。《我的河山》收錄的60首詩中,直接以自然物象為題的有28首,整本詩集直接或間接提及的自然風物多達76種。其中,“山”“水”是詩人使用頻率最高的兩種意象。在28首以自然物象為題的詩中,將“山”“水”作為中心意象的詩歌達10首之多。
山伴隨著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富含曆史和文化的因子。它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典意象之一,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和演變,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山文化”。生活在遠古時期的先民將“山”視為“神聖之地”,認為山是眾神的聚集地,充滿力量和神秘感。在文明的演進過程中,也衍生出了許多有關山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古往今來,中國文人都愛寫山。文人們筆下的“山”已經超越了山本身的意義,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王家富先生也愛山,詩集中更是不乏與山有關的詩行。詩人寫山時,往往賦予山以情感和哲理意味。
不隻是南嶽,攀爬每一座山峰都是這樣 / 要不然,山就不成為其山 / 攀登,也就失去了攀登的所謂意義 // 隻是爬山的時間與同行不同 / 像我們這次徒步登山,怎麼都不敢讓人相信 / 如此暖冬的南方,金頂也有冰 / 懸風口 // 仿佛完成了一次時空穿越 / 從南方回到千裏冰封的北國風光 / 上山,是向冰凍的山路靠近 / 冰雪精心包裹的山峰,是回饋冒險者的最好獎品 // 下山,要跨越最硬的那一道道封鎖線 / 草鞋與冰爪,在這次突圍中是立了大功的 / 盡管隻攀爬二天,同行也沒有一雙好腳板 / 但是,我們仍婉拒了纜車,在南天門伸出的橄欖枝 // 那一刻,滿是血泡的腳板讀懂了山的雄偉和力量 / 那一刻,滿是血泡的腳板收獲了山的雄偉和力量(《南嶽,上山或下山都是磨煉》)
對詩人來說,南嶽不隻是一座普通的山峰,而是氣勢和力量的載體。爬山的意義不在於海拔的高低,高度的變化,而是眼界的開闊與心性的磨煉。詩人看似在寫攀登南嶽,實則著意於攀登人生之峰。在攀爬山峰時,我們會遇到冰雪,也會麵臨誘惑,但隻要我們堅定信念,勇往直前,一定會到達人生的巔峰。
水是萬物之源,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息息相關。中華民族的先祖有依水而居的習慣,因此,中國人自古便對水懷有特別的情感,可以說,水與中華民族的發展相生相伴。基於這種曆史和文化背景,“水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條支線逐步得到發展。水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常用的另一經典意象,內涵豐富而厚重。在儒道思想中,“水”通常與人生態度和為人處世的準則聯係起來。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在《詩經》等作品中,“水”還常與愛情同時出現。“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集《我的河山》也有不少寫水的詩篇,如《三千畝碧波》《馴水》《黃河母親》《湘江風骨》《湘江晨光》等。
贈你三千畝碧波 / 在你蹙眉,含苞欲放之際 / 風,自由地撩動你耳邊的秀發 / 替我說出了,最想說的那句話 / 如果能夠化身為魚或插翅為鳥 / 親愛的,我一定要做一粒幸福的情種 / 在三千畝碧波之外 / 靜候你輕柔的足音和附帶的那一瞥(《三千畝碧波》)
車過湘江,視線從手機移到車窗 / 湘江北去。霧霾彌漫,像灘塗一地的劣質牛奶 / 車流因此變得十分緩慢 / 湘江一橋像一頭老黃牛,老當益壯,默默無言 / 時間的刃 / 像無聲流去的江水(《湘江晨光》)
詩人所寫之水都是流動之水,具有流動性和流逝性。《三千畝碧波》柔美靈動,流動向前為他傾慕已久的愛人傳遞相愛相思之情。晨光裏的湘江水無聲流去,不管水流緩慢還是急速,它隻管往前,恰如孔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大自然充滿了一種使人心平氣和的美與力。”(列夫·托爾斯泰《一個地主的早晨》)詩人既狀寫自然風物,又師法自然規律。他把山的高遠與水的深沉糅合進詩篇中,寫山不是山,寫水不是水,使得詩作充滿田園氣息的同時,又富於情感的律動和哲理的意味,表現出強烈的對自然的皈依感。也正是這種皈依感,為詩集《我的河山》注入了自然的美與力,拓深了讀者的審美感受。
鐘情故鄉
讀王家富先生的詩像是開啟一段尋根之旅,你的身份意識和歸屬感被頻頻喚醒,小到角落裏一個不起眼的舊物,大到記憶中一個民風淳樸的村落,似乎每一個景致都打上了“故鄉”的水印,讓你無法忽視,無從回避。“紮根也許是人類靈魂最重要也是最為人所忽視的一項需求”(西蒙娜·薇依《紮根:人類責任宣言緒論》)。詩人將他的根深深地紮進了故土之中,因而他的詩總是沾染著故鄉的味道。“詩歌”“故鄉”“詩人”三者之間的關係,用他《重逢》中的詩句“我的選擇,我的堅持,我的最愛 / 一直都是 / 以詩歌為中心,故鄉為半徑 / 這個圓,圈定的 / 就是一個小小的城堡”來形容,再貼切不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農耕文明滋養下形成的華夏民族曆來具有濃厚的安土重遷觀念和落葉歸根意識。因而,故鄉在中國人心中不單單是生養自己的地方,更是一個存儲著地域文化基因和個人生命體驗的獨特存在。故鄉作為一個永恒的主題,存在於各種文學樣式中。詩集《我的河山》也深刻地表現了這一主題,收錄其中的60首詩有近三十首是以抒發詩人的鄉思鄉愁為主要情感基調的。
思鄉是詩人作詩的起點和動力,“為了阻止故鄉 / 逃向深穀 / 我每天都在練習發聲,指揮 / 東躲西藏的常見字 / 在他鄉的屋簷 / 滴落的聲響,很像老屋 / 一聲緊似一聲的咳嗽”(《我的河山》)。細讀詩集《我的河山》不難發現,詩人花了大量筆墨來呈現故鄉的風土人情。《一隻鳥飛過……》慨歎個人在故鄉的成長;《故園舊夢》以蟈蟈、玉米林等為具體對象,書寫對故鄉的思念;《窗外》敘寫童年在故鄉的生活體驗;《故鄉的風車》凝聚詩人潮濕的鄉思;《水邊的聲音》借鄉音解鄉愁;《馴水》做著圈養家鄉水的夢;《播綠》寄寓詩人重建山清水秀故鄉的願望;《通途》表達故鄉人見證“天塹變通途”的激動……詩人除了從正麵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懷念,還從側麵表現了這一情感。“必須遠離,霾紡織的勢力範圍 / 把城市的喧囂商業的浮躁,和形形色色的勢利眼 / 全都遠遠地拋在身後”(《我的桃花源》),詩人主張拋卻城市的喧囂、浮躁、勢利,搭建心中幹淨、自然、和諧的桃花源。
住慣了木房子,對於水泥磚屋的排斥 / 不亞於同族對異類的各族入侵 / 那個時候父親的強烈反對,絲毫削弱不了 / 鋼筋混凝土的擴張步伐 / 那個時候,我還遠遠無法體會 / 守候一輩子土地的父親,對圈子運動的 / 切膚之痛的感受 / 直到今天,盡管在城市的夏天 / 比蒸籠還悶熱的日子,我還寄希望於空調 / 而不是像父親那樣,無比懷念木房子 / 懷念木房子的寬厚之心 / 仿佛天生的悲憫情懷,不過是一陣自然風 / 穿腸而過,滌蕩著整日的憂鬱 / 其實山寨人的開心、舒展與樂觀 / 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穿堂風》)。
《穿堂風》則更為直白地表露了詩人對城市生活某種程度的排斥:對水泥磚屋的排斥、對鋼鐵森林的排斥、對空調的排斥,而這種排斥的背後是詩人對故鄉樸素、自然、舒心生活狀態的懷戀和渴求。
除了思鄉,戀家也是王家富詩歌的基本母題之一。詩人寫了不少有關家和家人的詩行,如《被綁架者說》《早到的桃花》《遠去的村莊》等。有別於故鄉,家是一個更私密、更狹小的單位。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家,一個積澱著世代文明,一個承托著家族記憶。何為家?詩人有自己的界定。“其實這個地方樸素簡單,是一個不起眼的標點 / 一個讓親情爭吵不休,卻從不傷及筋骨的地方 / 一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地方 / 一個累了就睡,煩了就吼,倦了就息 / 還可以偶爾容納老大不小的你撒撒嬌的地方 / 朝這個方向望望,讓人一想起就倍感溫暖踏實 / 她們就這樣星星一般地散布在某一旮旯的炊煙裏”(《炊煙的呢喃》)。何處是家?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詩人對家的思戀,更具體地表現為對親人的關懷和思念。《遠去的村莊》重溫娘疼愛詩人的感覺;《修葺房屋的娘》梳理娘對家的情感;《媽媽的幸福》分享媽媽初為人母的喜悅;《六年陳米》表現母親對詩人深沉的愛;《古稀老母親的手跡是一根根箭鏃》言說詩人看到母親手跡時的難過和心疼……
明明知道您已病逝 / 看著跟您一樣蹣跚的背影 / 我仍然順暢地叫出了聲 / 在一聲聲“嗲”的呼喚聲裏 / 那個背影迅速鑽進玉米林 / 又一個酷似老父親的農民 / 在路邊砍火紅的高粱。我雖知您已離世 / 仍然大聲地喊了一聲又一聲,“嗲——” / 那張黑黑的臉,果然滿足地應了我一句 / “哎——”然後還還我一句反問 / “你今天回不回家,吃飯?” / 跟您在我的湘潭的這個家裏一樣,溫暖 / “嗯!”我滿足地點點頭,輕快的腳步 / 像在父親年輕的荷包裏,掏得一粒糖果。(《仍然在夢裏叫出了聲》)
“明明知道……仍然……”“雖知……仍然……”兩個結構類似的句子,展現了客觀事實和詩人情感的衝突。詩人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方式補償內心情感的缺失,隻因為對父親的懷念太過濃烈,以至於不斷夢見像父親的人,甚至在夢裏叫出了聲。
海德格爾曾說:“詩人的天職是懷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王家富先生是位徹頭徹尾的詩人。他鐘情於故鄉,正如他熱愛詩歌一樣,這兩種情感同生共長。在詩人的世界裏,故鄉離開了詩歌就少了文化底蘊,詩歌沒有了故鄉就缺了情感磁場。
所謂詩人,不是艱澀字眼的搬運工,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般孤獨的代言人,而是像王家富先生這樣紮根於自然,紮根於故鄉的思想者。現代人多追求詩意的生活狀態,向往“麵朝大海,春暖花開”,我不知道這中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不懂詩,更不懂如何詩意地生活,但我覺得,若我們讀完詩集《我的河山》,能懂這詩行裏的故土風情,懂這詩行裏的精神歸所,總該是觸到了點詩意,離詩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