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好人
一座城市最美麗的風景,莫過於市民的文明素質。站在道德建設高地上的宜春人,用他們自己一次次的愛心善念和凡人善舉,描繪出了一幅美麗宜春的溫暖畫卷。
—題記
一
2017年4月5日,宜春市的一段托舉救人的短視頻在微博及微信朋友圈裏火了。
視頻內容是兩個男孩與消防官兵合力救下一位小女孩—當時女孩的脖子被卡在防盜窗上,身體吊在二樓窗外,命懸一線。“如果不是兩個男孩將她托舉起來,女孩肯定有生命危險”。消防隊員稱讚的是我市蘆州小學六年級的張凱浩、彭浩明同學。一時間,兩位同學的愛心故事在網友間廣為傳頌,受到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成為網友自己發掘的“網紅”“明星”,有關單位近日授予他們“宜春好少年”“江西好人”稱號。
前不久,紮根我市奉新澡下白洋教學點36年的鄉村教師支月英,走進了“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晚會現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晚會是中央電視台的重頭戲,每年舉辦一次。一時間,最美教師支月英的事跡家喻戶曉,感動了中國,感動了我們身邊的許多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19歲的支月英隻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裏、海拔近千米且不通公路的泥洋小學,成為一名深山女教師,隨後又到了更偏遠的白洋教學點。在這裏,她一待就是36年。36年來,她是這個學校的老師、校長,是學校的炊事員、安全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36年來,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嶇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培養教育好深山裏的孩子。從“支姐姐”到“支媽媽”,她用自己36年的青春年華絢爛了兩代山裏人的童年。
宜春美少年張凱浩、彭浩明與最美教師支月英隻是眾多“宜春好人”的代表。這些年宜春好人頻出,先後有3人榮獲全國道德模範稱號,4人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3人獲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2人被授予“全國見義勇為英雄”稱號,1人獲全國首個“中華見義勇為楷模”,155人登上“中國好人榜”,上榜人數位居全省首位,全國設區市的前列。
二
因為工作關係,我曾有機會和他們中的一些人在一起有過許多次的感動交流與思考,常常讓人淚眼婆娑、怦然心動。接觸多了我發現,原來這些英模好人其實就是我們身邊一群樸實、善良的普通人,他們以自己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和孝老愛親的實際行動,用他們自己的愛心善念一次次踐行道德義舉、傳遞道德力量。
王茂華、譚良才是一對翁婿,女婿王茂華是農村中學的教師,嶽父譚良才是農民。2010年3月21日下午,袁州區慈化鎮伯塘村的一村民家因小孩玩火引燃摩托車,火勢迅速蔓延,熊熊大火夾著滾滾濃煙。那一刻來得那麼突然,以致屋內六名孩童手足無措,無法逃生。住在相鄰的譚良才和女婿王茂華聞訊趕來,麵對烈焰他們沒有猶豫,沒有退縮,在火海三進三出,以自己的生命安全為代價助人火海逃生。然而那一刻來得那麼決絕,就在翁婿救出最後一位孩子的那一刻,屋內的煤氣罐爆炸。6個孩子得救了,翁婿二人卻被嚴重燒傷。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一次舍生忘死的救援,一個義無反顧的壯舉。這對翁婿麵對熊熊大火和6個幼小的生命,瞬間迸發出一種赤誠大愛,毫不猶豫地撲入火海,他們不僅是在與火魔搏鬥,更是構築起一道社會的道德基石,用鮮血與生命向人們詮釋什麼是舍生忘死,什麼是人間摯愛!
王茂華、譚良才翁婿火海救人的英雄壯舉,在那生死抉擇的瞬間完成了從平凡到偉大的轉變,感動了神州大地四麵八方。社會各界對他們的英勇義舉給予了高度評價,並紛紛慷慨解囊向英雄捐款捐物。至今我還記得與市區有關同誌前往醫院看望他們的情景,火海救人的英雄重症在床,他們難以感知鮮花的芬芳,無法聽到人們的讚譽,看見他們被烈火燒傷的身體,在場的人們無不潸然淚下。譚良才燒傷麵積達85%,王茂華則因燒傷麵積高達98%而在一個多月後不幸去世,年僅27歲,後被有關部門批準為革命烈士。
麵對翁婿二人讓人動容的付出,麵對他們讓人欽佩的生命禮讚和在烈焰之中鑄就的大愛,我突然感到我手中的筆是如此無力,描繪他們英雄事跡的文字是如此蒼白,如此的微不足道。他們不僅靠辛勤勞動創造了物質財富,更用美德構築起一方道德高地。
王茂華、譚良才翁婿的壯舉轟轟烈烈,驚天地泣鬼神,然而更多宜春人的愛心善念同樣給人以感動。生活中,我們許許多多宜春人用自己的樸素行為和真摯情感把愛心傳遞給社會,把溫暖傳遞給他人,把和諧友善留在了我們美麗宜春的大地上。
他們忠誠黨和人民的事業,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湯怡妹,袁州區洪塘鎮莊溪村黨支部原書記,因喉癌晚期不能說話,有半個多月靠寫紙條安排村裏工作及百姓生活,直至生命最後一刻,被村民親切地稱為“紙條書記”;賈克玖,高安市新街鎮賈家村黨支部原書記,一生為全村謀福祉,“讓身邊的老百姓都說共產黨好”,在胰腺癌晚期臥病在床的情況下,他還常常把村幹部叫到病床前詢問村民生產生活情況;曾凱,一位看守所所長,十幾年在高牆內播撒大愛,挽救了一顆顆迷失的心靈。一名死刑犯臨刑前唯一要求是見曾凱最後一麵,跪著叫她一聲“曾媽媽”。
他們心存善念,孝老愛親,助人為樂,無怨無悔。閔青梅,一位柔弱的環衛女工,不僅長期照料高位截癱的丈夫,還撫養其前妻留下的一雙兒女,兩次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胡筱蘭是宜豐縣體彩銷售業主,受彩民委托投注的彩票中得500餘萬元大獎,盡管彩民不知情,她仍在第一時間將彩票交給中獎彩民;青年企業家舒惠東為改變家鄉落後麵貌,投入8000多萬元植樹造林1萬餘畝,修路20餘公裏,安排數十人就業,自己卻在租房住。
他們見義勇為,危急關頭敢於挺身而出。麵對一名歹徒在公交車上突然揮舞菜刀砍人,5名乘客受傷,準備高考的高三年級學生柳豔兵、易政勇奮不顧身,奪刀勇鬥歹徒,保護了車上其他乘客的生命安全;為了他人的安危,舍己救人的送奶工皮祖強、公交車上反扒的退伍武警李超都義無反顧,獻出了寶貴生命;葉誌青、葉勇華叔侄廣州街頭反扒喋血羊城;蔡明飛、蔡杜怡父子勇救落水兒童感動海南……
宜春的好人當然不是我這樣寥寥數筆就可以介紹完的,然而從這樣的簡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品質,那些不斷湧現在我們宜春大地上的凡人善舉,真實地體現了我們宜春人在道德建設高地上對精神家園的執著與堅守。
三
凡人善舉鋪就著城市發展的文明底色。
一座城市最美麗的風景,莫過於市民的文明素質。我們許多人還記得當年我市舉行全國農民運動會開幕式彩排的那一天,突降大雨,參加彩排的幼兒園小朋友、中小學生、演職人員以及誌願者兩萬餘人在組織者的安排下有序退場,絲毫未亂,傳遞出一種溫馨美麗的文明素養。這件事讓主辦單位感動不已,許久許久在全國賽事上都被傳為佳話。
好山好水養好人,其實,好人比好風景更養人。
在我們宜春,中華助殘網誌願服務聯合會、誌願者協會、老年體協、冬泳協會、愛月樂團、希望之家、留守兒童之家、藍天救護隊、“纖手故事”商家聯盟,各種形式的公益組織不斷湧現。“愛心字典”“愛心雨靴”“愛心手套”“愛心飯盒”“愛心鎖王”等,宜春公益人士發起的一個又一個公益活動,進山區、進學校,為山區孩子們送去溫暖。愛心媽媽自發成立巾幗誌願者公益組織結對貧困地區,海瀾衛士愛心誌願服務隊每周參與鎮區交通執勤,冬泳協會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宜春愛月樂團人送高雅音樂到軍營、下車間、進鄉村……他們是普通市民,於細微之處點亮道德之光;他們是平民英雄,用凡人善舉托起了我們城市的文明高度。
我還記得,有一位叫廖輝的交警,20多年來堅守崗位做好事數百件,幫助群眾上千人,共事多年的李自成自覺以他為榜樣,自創“喊話執勤法”,把市區情況複雜難管的潭前崗亭管理得井井有條,他自己也被評選為“十佳宜春人”。
我還記得,有一位中學生突發過敏性紫癜,病情危急,經媒體報道後社會各界伸出援手,挽救了“紫癜女孩”的生命。親身感受愛心力量後,她的姑媽袁惠君,盡管收入微薄,仍然每月捐款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她說,願用這份小小的心意,把大家對“紫癜女孩”的愛心傳遞給更多人。
我還記得,市區朝陽路上一家蛋糕店每天拿出10份愛心早餐送給環衛工人,可口的愛心早餐,溫暖了整座城市。
我還記得,前些年負責殘聯網站的劉真接到求助電話,醫學院一位因患先天性脊柱側彎致殘的學生生命垂危,急需籌集手術費用。在劉真的幫助下這位學生完成了手術,還順利考上了南方醫大研究生。可是誰會想到劉真自己也是病魔纏身,他左眼視力極差,手腳功能不好,後又患上了腦瘤。
我還記得許多黨員幹部,大哥大姐,工人農民……他們年齡不同、身份各異,雖然我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但是我知道他們是宜春人。他們以平凡的感動激發社會共鳴,溫暖人間萬象,塑造出我們宜春人的“精神脊梁”。
四
好人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把愛心傳遞給社會,把溫暖傳遞給他人。從一個普通人的凡人善舉,到一座城市的好人頻出,一個社會的崇德尚善,宜春好人構築起了我們城市文明的堅固基石。
曾經有人問,是什麼使宜春好人頻出?
因為我們宜春自古就是忠義之地,禮儀之邦。正如唐詩《袁州作》所描述的那樣,宜春大地民風淳樸,安寧誠信,“家家生計隻琴書,一郡清風似魯儒”。不是嗎,你看那一個個最美瞬間,一位位道德模範,一次次道德思考和一場場道德評選,千百年來的深厚文化傳承與道德教化,孕育出我們宜春人明禮守信、崇德向善的優良品格。“宜春好人”的大量湧現,實際上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宜春這座城市的具體體現。我們宜春之所以好人頻出,還因為好人在宜春不僅“有位子”更“有麵子”。在這裏,禮遇好人,“好人有好報”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這種來自於百姓、根源於生活的道德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說正在上升到我們這座城市的立市之本。
讓好人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宜春人一個個感人的善行義舉,就是宜春的城市名片。建設“好人城市”,弘揚“好人文化”,不僅是道德力量的彰顯,更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這些年來,宜春中心城區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衛生城市、綠化模範城市、宜居城市、人民滿意城市等稱號,並連續榮獲江西省文明城市稱號。
讓好人成為一種做人的信仰。當好人是一種幸福,當好人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價值取向。這一個個的好人,其實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但是在生命、利益、道德的考驗麵前,他們平凡之中見不凡,展現出博大的胸懷,喚起人們內心的感動,形成了滿滿的正能量。
讓好人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人們身邊的這些“好父親、好母親”,“好丈夫、好妻子”,“好兒女、好學生”,“好鄰居、好村民”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推薦評選、表彰宣傳,升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好注解,積小德成大德,積小善成大愛,成為引領整個社會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營造出好人受人尊敬,人人爭當好人的良好社會風尚。
了解好人、學習好人。對於個人而言,是告訴人們走一條充滿幸福快樂的人生路;而對社會而言,他們撒下愛心種子,傳承愛的陽光,感染並引領周圍的人也成為“好人”。而這,正是我們崇德向善,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動力。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為了褒獎禮遇英模好人,這些年來宜春逐步建立健全精神鼓勵、物質獎勵和社會保障三位一體的工作機製,讓好人有好報,讓好人更吃香。全國道德模範譚良才、心係鄉親的“中國好人”王冬新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王茂華、譚良才、皮祖強、閔青梅、湯怡妹等榮獲全國道德模範稱號或提名獎後,市、縣兩級都分別舉行了隆重的儀式予以慶賀表彰;市本級評選的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和其他先進典型人物每年都會受邀出席慶典觀禮活動。這種全方位的褒獎禮遇機製就像一片陽光,使溫暖了他人的好人們也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
如今,“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當好人”在宜春漸成風尚。它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而是融入到了宜春人的血脈中,滲透在了每個宜春人的骨子裏。
五
人們說,道德之花是一朵質樸平凡,而又絢爛美麗的花朵。隨著“好人現象”引發的“好人效應”,從火海勇救6名幼童的英雄王茂華、譚良才翁婿,到舍己救人的送奶工皮祖強,“奪刀少年”柳豔兵、易政勇,再到最美教師支月英,好少年張凱浩、彭浩明……這長長的好人名單,用他們自己的實際行動傳遞著愛心、傳播著文明,讓絢爛美麗的道德之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綻放。
平民英雄彰顯凡人善舉,平凡質樸彙聚人間大愛。一個個平凡熟悉的身影,一張張樸實無華的麵容,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將“宜春好人”鑄就成了鋥亮的城市名片,他們不僅僅是宜春的“名人”,更是宜春的“貴人”。
一千三百年前,唐代大文豪韓愈在勸勉友人時說,“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如今,站在道德建設高地上的“宜春好人”們用他們的愛心善念、凡人善舉傳遞著文明的力量,使得我們宜春的風景愈發美麗,愈發溫暖,愈發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