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
喜報迎新春,春風潛入門。
草木爭翠色,萬物秀乾坤。
題注:春為四季之首,一年中的開端。新春伊始,人們開始新的征程。
元宵
月半第一輪,燈光不夜春。
嘉言寄好友,米丸兆太平。
題注: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在新年的第一個節日裏,人們以逸愉的心情相互祝福前程錦繡,事業輝煌!
驚蟄
驚蟄鳴春雷,聲聲震環宇。
喜借天地景,物語寄相思。
題注:驚蟄—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每年的3月5日或3月6日。驚蟄鳴雷,昭示著大地回春,萬物將進入複蘇季節。
祭祖
清明揮淚雨,墓前祭先人。
願君長安息,繁花寄哀心。
題注: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傳統習俗。千百年來,多少誌士仁人,為了祖國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今天,紀念他們就是為 了讓先輩精神永遠發揚光大。
播種
春播千粒籽,秋收萬擔糧。
四海無閑田,國泰興農商。
題注:在豐收的田野上,播下了千頃稻種,播下了人們新的一年的希望。尤其是黨的惠農政策,為農村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進一步加快了農業發展的步伐。
孵雞
老人孵小雞,嘰嘰叫不停。
須知朝夕苦,百日啼天明。
題注:經過二十餘天的孵化,圓溜溜的雞蛋變成了一隻隻天真活潑的小雞。在老人的精心喂養下,它們茁壯地成長。
種瓜
山南草棚下,新婦學種瓜。
悉心勤管理,數日露新芽。
題注:在科技興農號召下,新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應運而生。新時代的男女知識青年,正積極投身到建設洪流之中。
端陽
五月端陽臨,龍舟蕩歌聲。
蒲艾摧邪疫,米粽壯詩魂。
題注:農曆五月初五,是端陽節,又名端午節,主要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同時,設有劃龍舟、插艾蒲和紮米粽等多個紀念項目。
養鴨
千鴨集竹籠,夜宿草棚中。
雛幼成堆壘,長大遊西東。
題注:在發展農副產業的道路上,眾多的養殖專業大戶們積累了一套飼養禽畜的經驗,真正實現了窩幹食飽,六畜興旺,雞鴨成群。
網蝦
江水緩悠悠,小蝦逆水遊。
欲入千層網,又恐不自由。
題注:捕魚網蝦是漁獵項目之一,也是農家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近水知魚性,農家人嫻熟掌握著捕捉魚蝦的各種方法。
收割
稻穗黃澄澄,喜卻農夫心。
鐮刀飛落處,畝產逾千斤。
題注:收獲的季節來臨,遙望南天,稻浪滾滾。多少希冀和喜悅,使人心潮澎湃,豪情洋溢。
看戲
村東壘戲台,觀者聞訊來。
千年劇不老,翁嫗笑開懷。
題注:千百年來,南昌采茶戲中的《南瓜記》《秦香蓮》《方卿戲姑》等喜聞樂見的傳統劇目家喻戶曉。它不但豐富了現代農村中老年人的文娛生活,而且進一步賦予了新時代思想教育內涵。
采蓮
荷蓮滿池香,村姑采擷忙。
船頭持竿女,飛身立岸旁。
題注:東風吹拂,湖光漣漪,英姿勃勃的采蓮姑娘們駕馭著一隻隻小船,在荷蓮之間,來往穿梭,低聲吟唱。
國慶
神州迎華誕,赤幟舞長空。
共和千年固,四海頌昌榮。
題注:彩虹橫舞,赤幟飛揚。194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往後每一年的這一日,神州故國,萬民同慶。祝賀祖國繁榮昌盛!祝賀人民幸福安康!
中秋
望月瀉銀輝,中秋別樣媚。
問訊嫦娥女,今載何芳齡?
題注: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圓月象征大團圓,象征舉國祥和,萬家歡樂。月餅是這一節日必備的傳統食品。
拜壽
曾祖坐中堂,兒孫立兩旁。
壽年九十九,預祝百歲康。
題注:尊重和善待老人,已成為社會共識。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這項共識更是每個做晚輩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戲劇《拜壽》中描述的一幕,正凸顯了農村中長幼之間和諧美好的人倫關係。
迎親
紅旗開前路,新娘著嫁衣。
對拜合天地,夫妻入洞房。
題注:男婚女嫁是自古流傳下來的民間習俗。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迎親這一流程既保存了古代禮儀中的精華,又被賦予了新時代生活的內涵。
過年
屠蘇入新年,酒肉漫桌邊。
華堂燈火亮,禮爆震雲天。
題注:大年三十的晚宴是對一年來生活的總結,又是一年之中全家人最熱鬧的聚會。辭舊迎新,將激勵著萬家兒女奮發圖強,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