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的祖國,我愛我的家鄉。
我自幼生活在鄱陽湖畔,是鄱陽湖的水土和魚米養育著我幸福成長。此生此世,我與鄱陽湖及生活於此的父老鄉親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我是一個孤兒。由於家貧,起先隻讀了五年半書。但,一種潛在的求知欲望,使我對政治、經濟、哲學、文學、曆史與自然科學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一有空暇就進行學習、鑽研。在這浩如煙海的文化寶庫中,我深深感悟到,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理應為生長在這偉大的國度深感榮耀和自豪!
我學曆不高,但平時喜歡讀點書,聽點故事,也嘗試寫點自己喜愛的習作,諸如詩歌、散文、戲劇、小說、議論文等。時間一長,也就養成了樂於寫作的習慣,並使我產生了一種終生為之奮鬥的堅強信念。
我自參加教師隊伍以來,曾先後8次受黨組織派遣,借調到上級人民政府參加編纂戲劇和地方誌的工作。這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雖然當時使我心力交瘁,但卻提高了我的思想理論水平,鍛煉了我的工作能力,增強了我的文字功底,同時使我積累了豐富的人文資料,熟練地掌握了各類文章的寫作方法。
憶往昔,少年時代的我風華正茂,曾憑借自己的青春激情,撰寫出了一定數量的文字。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很多文稿都先後遺失了,這成為我人生中一種遺憾。但我毫不氣餒,決不灰心,仍堅定自己的意誌,不論嚴寒酷暑,都堅持讀書和寫作,直到耄耋之年,仍不改初心。
今天,在各界人士的關注和幫助下,我把自己長期以來所寫的主要文稿整理成集,取名《鄱湖春韻》。這是筆者長年累月生活於鄱陽湖畔之緣故。《鄱湖春韻》擬分兩卷,一卷詩詞,一卷藝文。
這些粗坯拙作,既說不上有何理論水平,更談不上什麼藝術價值。它隻是作者多年來因喜愛祖國文化積累的一點心得與體會。為此敬冀得到方家悉心指導和讀者們教正,本人萬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