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能不說,開始寫詩時,我是懵懂的。
我的一些朋友和同學,曾經反複問過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寫詩?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是啊,於我而言,寫詩,究竟意味著什麼?
二
“你工作壓力已經很大了,寫作是一種負擔,你應該休息。”
“你有時間幹這個,不如做做別的事情,好好吃飯睡覺。”
“寫詩能給你帶來什麼?務實點吧!”
“哦,詩人都是瘋子,你千萬別自殺啊!”
在還開始地寫詩之前,我也想過寫點別的什麼,比如曾經想過寫新官場現形記,也想過以父母雙親的家族史為背景,寫一部反映近當代曆史事件對個人命運和家族命運影響的小說。那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事兒。後來也真的開始寫小說了,甚至順利地完成了一萬多字的第一章。那是2004年,我剛移民到美國,定居首都華盛頓不久。可惜後來工作漸漸忙起來,終於擱筆。從美國搬到上海以後,才又想起這個剛開了頭的小說,想接著往下寫完。但是,由於電腦故障,那個章節的文字已經丟失了,屍骨無存,隻能扼腕歎息。
三
我“正兒八經”地開始詩歌創作,是在網易開了博客之後。所謂“正兒八經”,指的是真正把寫詩當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來對待。而這種“正兒八經”,也的確讓我逐步離不開詩歌,一段時間不寫詩就感覺生活缺了什麼。我陷進去了,正應了那句話:不寫詩,不成活。但我並沒有準備為詩歌獻出生命。事實上,我並不相信當代真有所謂的“用生命寫詩”的人。一般的詩人和詩寫者,如若能夠做到不為世俗的功名利祿所驅使,不用詩歌進行利益交換,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在我看來就已經堪稱“偉大”了。
在詩歌裏浸淫越久,對過去不甚了解的國內外現當代詩歌發展狀況和詩歌流派也有了越多的了解,這最終導致某種於我而言越來越確定的疑惑:我為什麼寫詩?而關於什麼是詩歌,也越來越成為一個不那麼確定的疑問——從有答案到沒有答案,到沒有唯一的答案。
這一切肇始於2010年。那一年,我在網易注冊了一個博客,卻並不知道自己想拿它幹點什麼。一開始,偶爾用它記錄一點生活流水賬,有時貼幾張手機隨拍的照片,有時,又隨手記點雜思隨感。開博客本身的意義,也許隻是在信息時代趕一個遲到的“時髦”。“瞧,我也有博客了。”實際上,國內互聯網詩歌已經跨越了幾乎兩個十年,而以互聯網為基地的網絡詩歌寫手,也已經早就過萬了。我隻是一個晚到者。
我是晚到者,是互聯網博客使用的晚到者,也是詩歌寫作的晚到者。不過,即使是晚到,我還是到了。
我的確是到了。跟隨自己內心的指引,我開始用文字,嘗試著敲開詩歌的大門。
四
然後就有了詩歌。
我時常聽見一個明確的、溫柔而堅定的聲音,那聲音驅策我去不停地寫詩。
那聲音有時來自心靈深處,有時來自高處的光,遙遠的森林,飄渺的雲,甚至晨霧和春雨。有時,它來自看不見影子的繆斯,來自四季輪回的啟迪。有時,它就來自空無。蝴蝶扇動虛幻的翅膀,勾引我去尋一處無塵的清幽之境。有時,它在我耳邊炸響驚雷,夕照如血,如多舛的命運,而死亡變得年輕,充滿活力。啊,沉重的生命!而時間,正讓我逐漸變成一個老婦人。有時,我看見科技的劍柄閃著寒光,人類的命運被科技異化的力量所操控,成為技術暴力的犧牲品和被奴役者。偉大的赫胥黎,偉大的《美麗新世界》,福山、尼采、波伏娃、奧威爾、阿倫特、海德格爾……當我麵對現實世界,他們睿智的聲音總會回響在我的耳邊。
而通過對量子力學的了解,我得以從另一個維度認識生命和宇宙,比如收入這本詩集的詩歌《穿過那片發光的海》:
穿過那片發光的海
穿過那片發光的海
生命的種子等待發芽
點和線編織原初第一隻變形的鐘
離散或糾纏,都是紙頁上的活
與厚度和深刻無關
夢裏我的白發長及腳踝,在紙上淩亂
一個無窮小的點演繹成線段、射線或直線
在平麵畫布上,從一維衍生二維。當時空缺位
雪花飄逝隻是意象,在假想的存在中呼嘯
靈動的是雙倍的寂靜和空泛,像薛定諤的貓
海的波濤在夢中湧現
真實又虛幻。大海卷起狂瀾
高山和溪澗是掛在無窮薄的玻璃上的風景
在二度空間,夢雖淺但沒有呼吸
因此期待一道光,如閃電割裂紙頁
我在夢裏脫口喊痛,海浪以多維碼的形式傾瀉
時間是決堤的瀑布,瞬間有了呼吸。我們的世代
黑洞和宇宙颶風撥動原初的鐘,讓我們從誕生便開始衰老
肺葉和心臟在體內生長,當生命從紙頁上站立
整個世界已變得血肉豐滿
東方的大船順流而下,母親
用一隻手播撒陽光、種子和花香
生命之鐘托起早晨的太陽,在海的泡沫中
吐納。透亮的玻璃的下方反射鏡中之光,火紅,火紅的日子
隨時間之海彎曲成漂亮的弦,在生命的縱深發芽並揚花
(2014年)
五
我為什麼要寫詩?是什麼鬼使神差的力量,讓我一步步走來,對詩歌欲罷不能?
現在想來,起初寫詩的緣由可能有多種:也許是純粹的愛好,某種情緒宣泄的需要;也許是兒時父輩的影響,古典文化傳統的點滴浸入血脈之後,冥冥之中的某種自然流露;也許,什麼也不是,什麼也不為。
兒時的同班同學在幾年前對我說:“小時候,你的作文總是最棒的,經常被老師作為範文在全班朗誦。”哦,我恍惚中有對於那些早已忘卻的事物的印象。那時我們上小學,而我們的學校隻不過是總後勤部下屬的某軍工廠的子弟學校。可惜從前的所有手稿,早就不複存在了。
但是,我對小的時候被父親逼著背誦嶽陽樓記、前後出師表、唐詩宋詞等等的經曆記憶猶新。在反對讀書的年代,聽父親在晚飯之後搖頭晃腦地講解殷商曆史,秦皇漢武盛唐典故,停電的時候,家裏點著一盞老式煤油燈,父親坐在床邊,如數家珍,講孔融讓梨,講頭懸梁錐刺股。他的影子投映在牆上,在黑暗中透著微光。而我就搬一張小板凳或者木椅子,趴在他的膝上,或者趴在床沿上,聚精會神地聽他講。那時候,我是三兄弟姊妹中聽講最為專心的,往往被那些神奇的曆史人物和故事吸引。
若幹年後,在大學一年級開設的第一節大學語文課上,我坐在最前排的中間,期待著老師的授課。教授開始搖頭晃腦,模仿古人的腔調唱著“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他把尾音拉得長長的,帶著拐彎的、抑揚頓挫的聲調,那神情,讓我看見父親,他的影子與老師的影子神奇地疊加在一起,讓我突然明白,自己多麼幸運,原來在其他孩子都不上課的時代,我的父親,已經在不經意之間,給我開啟了一扇傳統文化(文學)之門。隻是,在很長時間裏,我並沒有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直到那一天,關於詩歌之於我的意義忽然明了,仿若神諭。
六
是的,寫詩並不能給人帶來什麼。名譽、金錢、地位,凡是與世俗的欲望和貪婪相關的愜意的成就感,都與詩歌無關。然而,當詩歌寫作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成為日常生命體驗不可或缺的部分,我知道,我的生命已經不能缺少詩歌。詩歌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了對關於時間與永恒、生命與死亡、人性與科技進步等問題的體驗與思考的一部分。
我想說的是,是詩歌讓我找到了生命的新的意義。詩歌並不像某些人誇誇其談的那樣高不可攀,它就活在我們中間,像我們一樣生活、行走、思考,整天被煙熏火燎。所謂詩歌的拯救與人的被拯救,實際上就蘊含在每日的思考和行動中。詩歌讓我更好地活著,更明白地活著,它給我生命的博大和深邃,給我平凡生活中的寬慰,讓我在焦慮中獲得寧靜的力量,在浮躁中沉入深刻的思考,它教會我更好地愛自己、愛親人、愛每一個人,愛每一片葉子、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時鐘滴答的瞬間。它讓我保持一顆敏感而悲憫的心,而救贖也許就蘊藉在其中了——在詩歌被思考、被寫作的時候。
七
與為什麼我要寫詩相對應的另一個問題是,我為什麼要出詩集?這是一個一直令我糾結的問題。
事實上,我一直不想出詩集,這緣於我對詩歌寫作的基本定位。在我看來,詩歌是自我生命的內在需要,在一首詩歌完成的時候,它之於我的全部意義就已經實現。這同樣成為我從不向官辦的詩歌和文學刊物投稿的根本原因。我甚至也很少給任何紙媒和互聯網平台投稿。或者更極端地說:我拒絕用詩歌沽名釣譽,拒絕任何與詩歌無關的,卻以詩歌的名義采取的行動。
更進一步地說,我認為,一個人如果想青史留名,他(她)大可不必寫詩,因為青史留名的方式很多,而詩歌是最不靠譜的一種。不記得哪位朋友年輕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要麼彪炳青史,要麼遺臭萬年。那時年輕的我們,都懷抱著改變世界、創造曆史的宏誌。而幾十年的人生曆練終於讓我們明白,對於芸芸眾生而言,彪炳青史並非易事,遺臭萬年也非輕易能為。但我卻不願意像螻蟻一樣活著,不願意成為另一具行屍走肉。
我,以及我的同路人們,我們已經見過太多的螻蟻、氓、行屍走肉。借詩歌的力量,我期待可以喚醒。哦,不,我不相信那一句名言,“你永遠不能喚醒一個裝睡的人”。我相信,假以時日,保持充分的耐心,沉睡者會醒來,會睜開他們純潔的眼睛。誠然,“冰是睡著的水”,當春天來臨,冰會融化,萬物複蘇,那明媚的日子,就會到來。
那些我在鍵盤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出來的詩歌,日積月累,迄今已有一千首左右。它們是我的孩子,每一個字都有我的呼吸、心跳、體溫、思考,是我生命的珍藏。我也希望,它們能夠遇見更多喜歡它們的人。
此外,出版這部詩集,也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是對我的這些詩歌的一種更為鄭重的記錄。它們,曾經存在過,正如我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我的生命裏有它們,我是它們的一部分。我們彼此擁有。
八
這部詩集收錄了我在2010年至2015年之間創作的主要詩歌作品。另外,我在2016年創作的幾首組詩也被收入其中。
本書分為四部分:《該死!完美》《紅月亮,黑太陽》《極夜之詩》《夢與火的碎片》。限於篇幅,2014至2016年之間創作的長詩《淩遲十二月》《越來越黑的夜》以及《一分鐘》等都沒有收錄。在這裏,我選擇了長詩《淩遲十二月》中的一節詩歌,以饗讀者:
淩遲第九天:時間,記憶
小時候我喜歡梔子花
它的香氣聞過就忘不了
忘不了的還有它的質感
潤澤綿厚,純淨的白,像五月
堆雪,在綠枝間若隱若現
腐葉發出的死亡氣息
同花香一樣使人著迷
樹葉爛在土裏
被時光淩遲
葉子的淩遲好於梔子的淩遲
正如海浪的淩遲好於
桅帆的淩遲
我親近過的大海
巨浪令我心慌
而寧靜的海麵極少出現
童年見過的雙桅船太老了
如今隻能讓它
在牆上的水漬裏搖蕩
我一生做過的事情不多
能夠被記住的更少
它們在記憶裏的陳跡
像腐葉和梔子
像烙畫中的雙桅船
在不經意之間跳出來
用時間之刃淩遲我的神經
(2016年12月09日於北京)
另外,本詩集選稿時,也收錄了一些原創於1994年、修改於2010年的詩歌,但我把它們都算作2010年的作品了。
說到這裏,不能不指出的是,在2010年我開始“正兒八經”地進行詩歌寫作之前,1994年是我詩寫的另一個相對重要的年份,因為那時寫出了一些在今天看來依然比較成熟的作品,盡管當時隻寫了很短一段時間的詩歌,也隻是寫了很有限的幾首,並且從未尋求過發表。
就在最近,我84歲的老母托弟弟給我捎來了兩件紀念品。一件是母親年輕時,在總後的某個軍工廠工作時的紗錘,上麵纏繞的紗線已經微微泛黃,帶著時間的痕跡;另一件陳舊的老式筆記本塑料封皮裏,有幾張仔細折疊的信紙,打開一看,是我大學畢業以後,在某中央國家機關工作時寫給父母的家書,其中附了一首今天看來相當幼稚的詩歌草稿,請父親提修改意見的。我內心的感動和震驚可想而知。我原以為,詩歌隻是碰巧走近了我,進入了我,卻不曾想,它其實一直就在那裏,在我的血液裏,隻不過時隱時顯,卻從未消失。
詩歌之於我,不是碰巧的遇見,不是心血來潮的一時興之所起。它曾經被生活的壓力擠到一邊,默不作聲。現在,我重新找回了它,就不會再讓它走開,就像對待失而複得的愛情。
感謝詩歌,感恩生活,感謝我的父母給予我的一切:生命,成長,理念,文化和文學的種子。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和這些詩歌。
2017年9月10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