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奧多爾·米哈依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國十九世紀傑出的作家,也是在思想和創作上極具矛盾性的作家,正是這種矛盾的複雜性構成了他係列作品的藝術魅力,使之與托爾斯泰齊名。高爾基曾對之進行過中肯的評價:“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兩個最偉大的天才,他們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個歐洲驚愕地注視著俄羅斯,他們兩個都足以與莎士比亞、但丁、塞萬提斯、盧梭和歌德這些偉大的人物並列,但他們對於自己黑暗、不幸的祖國都有過不好的影響。”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身平民,父親是虔誠的基督教信徒,這使得他自小就養成了對貧窮下層人民和宗教的深厚感情。自一八四四年他從事專業文學創作以來,他創作了係列的“小人物”小說,繼承和發揚了普希金和果戈理寫“小人物”的傳統,拓展了對主人公心理的細膩刻畫的特色。
《白夜》完成於一八四八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年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一篇關於“小人物”的中篇小說。小說將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和對主人公心理惟妙惟肖的刻畫表達得淋漓盡致。《白夜》講敘了一個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個自幼父母雙亡、與奶奶相依為命、與房客私訂終身的姑娘納斯金卡四個夜晚心與心的交流。對愛的追求將他們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使之由陌路成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對愛的承諾和關照使他們又各歸其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後者則與心愛之人步入結婚殿堂;然而,瞬間的心與心的碰撞則成永恒。
小說全文由四個夜晚構成,以主人公的對話和心理表述為主要內容。這使得筆下的兩個小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心理展示得細致全麵,表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頗值得品味把玩。當然,此中所描寫的“小人物”——幻想中的病態心理有時失之過細,使得其略顯神經質和悲觀態度,瑕不掩瑜,《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年代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讀者可以一閱為快。
二○一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