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股力量讓我們如沐暖陽
三人為眾,眾,意味著多。北侖作家,結集出版文叢,已到第三輯了。
2009年,我們組織出版了北侖作家文叢第一輯,一套9種;2013年,出版第二輯,一套15種。今年,2015年,我們又籌劃作家文叢第三輯。在一個戶籍人口數不到40萬的行政區域內,如此頻繁地出版文學叢書,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什麼是文學?
從大的方麵來說,作家協會的政治待遇曆來就高,在文聯係統內,各種藝術門類的協會如要排序,從上到下到最基層,作協大多排在第一。為什麼是這樣?簡要說,大約跟作家寫作隻憑一支筆一張紙就可直抵心靈有關。這個跟田徑是“運動之母”的道理是一樣的。
言為心聲,文學快遞心尖上的靈動,集聚的能量總讓我們如沐暖陽;心心相通,寫作,不僅僅是作家的事,也是讀者的事。閱讀,不管是深閱讀還是淺閱讀,不管是紙質閱讀還是數字閱讀,對如今的人們來說,通過眼睛進入心靈的精神產品,文字還是極大的一塊。從傳播的範圍和效果來看,我們如此傾向文學、支持作家文叢的出版,也是自然的。
“書藏古今”,寧波悠久的藏書文化,熠熠生輝。對當下而言,不斷總結歸納已有的文學成果,是阿拉不斷弘揚藏書文化的基礎和前提。文化是需要不斷累積的。為什麼是文學?這是第三條理由。
有地位,出效果,承接文脈,麵向未來,因此,我們重視文學,支持文學,一如既往。這次集結出版的作家文叢第三輯,一共8種,按作者年齡排序,依次是:黃夢燕的散文集《為霞尚滿天》,韓朝陽的文史隨筆集《海濡拾遺》,屠明華的散文集《車兌車米兌米》,俞南道的戲劇專論《戲道漫悟——戲劇創作基本要領反芻》,胡嘉翔的散文集《蘆江入海流》,張曉紅的散文集《因為心中有夢》,姚思遠的音樂作品集《江南海邊——姚思遠音樂文學選》,吳秀琴的散文集《春天會來花會開》。
處大港之畔,居開放前哨,築強國基,圓中國夢,在全國一千六百多個縣級行政區劃中,1984年立區的北侖,如今已邁入全國縣(市、區)綜合實力“第一方陣”。閱兵觀禮,豪邁的行進中,自然少不了文化的涵養和精神的力量。其中,如繁星,作家隊伍是燦爛奪目的存在。
八本書排列成行,“北侖作家文叢”第三輯,如同一條穿越時光直抵心靈的隊列。如果加上第一輯、第二輯,我們的隊列更加五彩繽紛!
是為序。
袁俠
2015年10月
(本文作者為北侖區政協副主席、區委統戰部部長、區文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