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遇孔明:天亮了盡管手下人才濟濟,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名將撐著,但劉備依然過得不爽,東奔西跑、東躲西藏,三國裏就數他投奔的人最多、寄人籬下的次數最多(曾經跟公孫瓚、曹操、呂布、袁紹、劉表、劉焉、劉璋、陶謙等人混過)。長期奔波,沒有自己的地盤,劉備帶著眾弟兄像沒頭蒼蠅一樣瞎撞。
長夜漫漫,不見亮光。這就是劉備創業前期的寫照。而照亮劉備夢想天空的,正是本節所講的人物:諸葛亮。
我曾經這樣總結過四大名著:《西遊記》是奴才的世界,不聽話的人混不成;《紅樓夢》是姿才的世界,不文藝的人混不成;《水滸傳》是殺才的世界,心不狠的人混不成;《三國演義》是人才的世界,沒智慧的人混不成。
三國最有智慧的人當數諸葛亮。也許有很多人都比他更有智慧,比如龐統、郭嘉等,隻是這些人死得早,腦洞還沒開就被迫關閉了。
劉備和諸葛亮這對三國創客天團的組成,並非“三顧茅廬”這樣的表層原因。深層次的是:一個人很饑餓,一個人很寂寞;一個人是手中有兵將、腦裏沒方向,一個人是胸中有錦繡、手裏沒刀槍。
劉備第三次到南陽臥龍崗,諸葛亮不再端著架子,他已經被劉備的誠意和仁義感動,跟著這樣的領導走,不說有多少富貴,最少不用擔心成為暴君的犧牲品。當然,諸葛亮得亮出自己的招牌和王牌,於是著名的《隆中對》就出現了。諸葛亮對劉備說,曹操人多地盤廣,手裏還捏了個小皇帝,咱惹不起;孫權勢眾錢糧足,咱碰不得;荊州和四川這兩個地方,一把手都是你們老劉家的,能力不怎麼樣,這就是老天爺留給咱的地盤啊。沒有地盤咱受苦,我的地盤我做主!
孔明的話讓劉備頓時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這事我過去怎麼沒想到呢?於是就向孔明說:兄弟,跟我走!孔明立馬道:領導,您先走,我跟著!
如果蜀漢不亡的話,說不定《隆中對》的地位就會大大提高,直接成為蜀漢衛國複國偉大戰爭的“遵義會議”,參會的雖然隻有兩個人,但直接確定了蜀漢政權建設發展的根本方向、根本路線、根本戰略和根本綱領。過去的劉備是腳踩西瓜皮——溜哪兒算哪兒,手下的人整天問:老大,老大,我們去哪裏呀?而有了諸葛亮這個方向盤,劉備的心裏不僅亮堂了,而且踏實了,可以放心大膽地對手下人喊:Come with me(跟我走)!
當然,很多人感到諸葛亮說的這些也不過如此嘛,劉備不走這條路就無路可走,誰都能想出來這條路線。但在當時資訊條件那麼落後的情況之下,諸葛亮能夠為劉備製定出這麼一個藍圖,的確是非常了不起。我們現在對《隆中對》有所不屑,隻能說我們是事後諸葛亮。
諸葛亮加入劉備團隊後,劉備就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危機。危機的起源其實還是在於劉備自身。劉備憑什麼能夠從一個販鞋子的進城務工者成為與曹操、孫權等齊名的人物?主要還是靠仁義這麵大旗,聚攏了一幫生死兄弟,並且成為打不死的小強,可以把他打垮,但就是打不死。諸葛亮製定的藍圖第一步,就是要把荊州從劉表手裏接過來。但劉備幾次都是因為考慮到仁義而沒有對荊州下手,甚至連想法都沒有向劉表透露。諸葛亮惦記荊州之時,曹操也在操心。荊州在劉表手裏,曹操不用擔心,就害怕劉備接手,對自己地盤的威脅就太大了。劉表一死,劉備還在顧及麵子不出手,曹操等不及了,親率大軍殺過來。
劉備率隊在荊州隻是客,隻能幫忙,不能做主,荊州的建設與防務都是人家劉表父子負責,曹操一來,劉備知道防不住,於是就使出了撒手鐧——跑!
在跑路的過程中,劉備被曹操擊敗,手下的重要謀士、諸葛孔明的同學徐庶因母親被俘而投了曹軍。眾人沒有辦法之際,諸葛亮主動要求去找孫權,請求孫家幫忙。這種事在當時看來,幾乎沒有成功的希望,因為劉備當時最慘,曹操實力最強,孫權沒有必要得罪曹操。劉備的仁義在群眾中間很有市場,但在誌在天下的孫權等梟雄那裏就反過來了,你恢複你的漢室,我們到時候能幹什麼?劉備如果死了,少一個分蛋糕的人,不行了到時候跟曹操一人一半。此時的孫權感到北方人不習水戰,自己還有長江天險,不認為曹操對自己有多大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之下,諸葛亮見到孫權,憑三寸不爛之舌,硬生生地把孫權說服。孫權派周瑜、程普、魯肅帶兵與劉備合作共抗曹軍,雙方在赤壁大破曹操。劉備乘勝奪取江南各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至此,劉備總算是有了一塊立足之地。
除了外交,諸葛亮在軍事指揮、社會管理、民族事務、文學創作、科技發明上更是亮點頻出。特別是他在處理與西南少數民族問題上,讓人感到他就是現代人穿越回去的。在發明木牛流馬方麵,諸葛亮又像是外星人附了體,因為用木牛流馬實現自動運輸,現代人還做不到。
不管史書記載還是影視形象,諸葛亮都帥得掉渣。諸葛亮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但他偏偏靠才幹。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裏是三國。三國的呂布帥吧,結果成了最衰的人。三國裏麵,隻有兩點能靠得住,一個是靠爹吃飯的,另一個是靠才吃飯的。諸葛亮和劉備一樣,爹都是早死,靠不住。劉備是靠叔叔資助才上了盧家貴族學校,諸葛亮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也是靠叔叔諸葛玄。
後來,諸葛玄死了,諸葛亮沒了依靠,就到南陽當了農民。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但“世界那麼亂,沒才怎麼辦?”諸葛亮就拜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師,同學當中就有徐庶這個後來的名人。司馬徽和盧植不一樣,同樣是教授,盧植當過官,算是官學一體,司馬徽不想當官,一心教書育人。從這一點看,司馬徽推薦學生的力度要大於盧植,史書中沒有記載盧植如何誇讚和宣傳自己的學生,倒是司馬徽見人就說自己的學生如何如何好,把龐統叫鳳雛,把諸葛亮叫臥龍。
諸葛亮在當學生的時候就已經小有名氣了。這也是劉備迅速接受諸葛亮的原因。同樣的道理,在不同人嘴裏說出來效果大不一樣。“攻取荊益、三分天下”的道理如果讓張飛說出來,劉備的反應就可能是:剛才你說什麼?張飛:那我再說一遍。劉備:好話不說二遍。張飛:~~@#¥&*。
諸葛亮在司馬徽那裏不僅學到了才能,還學到了品格。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業精神,寧靜致遠、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在古今中外都備受推崇。
諸葛亮為什麼贏得世人點讚?那是因為他先把自己點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