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的忽悠大法在趙高的惡搞之下,在胡亥的胡整之中,秦國這個無敵的龐然大物變成了一隻無牙的小小寵物,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之時,秦國這個如趙高一樣功能喪失的寵物已經淪落成了廢物。
而引領秦末農民起義的,是陳勝、吳廣兩位農民。正是這兩位農民,差一點把秦朝直接幹掉。當然這兩個人中,陳勝是老大,這裏單說帶耳朵旁的好了。因為名字大凡與耳朵有關的人,都有一些特殊的本事,比如說老子就叫李耳,晉文公就叫重耳,劉備被稱為大耳賊,現代還有一個音樂家叫聶耳。
秦二世之時,朝廷征兵去守漁陽。在前往漁陽的道路上,走著一支由九百名農民組成的隊伍,這支隊伍由兩名當官的帶領。在隊伍中走著的還有兩個特殊的人物:陳勝、吳廣。這兩個人還有一個職務:屯長。“五人一屯長,百人一將”,也就是說陳勝和吳廣各自管著五個人。現在中國軍隊裏最小的單位是班長,還管著十幾號人。這支九百人的隊伍,應該配有一百八十個屯長。因此這兩個屯長實在是微不足道。
當這支隊伍走到安徽大澤鄉時,天降大雨,洪水斷路,肯定是不能按期走到目的地了,按秦時的法律,不按時到達指定位置就要被殺頭。陳勝找到吳廣說:“我們就算走到地方,也是個死,逃走被抓也是個死,同樣是個死,不如拚一把,造了秦朝的反。”於是舉世聞名的“大澤鄉起義”就這麼開始了。
有人說,秦國亡於大澤鄉的一場大雨。其實,都是大雨惹的禍,隻不過是一種說笑。沒有這場雨,陳勝早晚也會扯起造反大旗,也許因為一把火,也許因為一條命。因為陳勝這個人自小就不是一般的農民。
陳勝是個農民,忙完自己的活兒也會去給別人打個短工。自己的地能夠種完就不錯了,還去給別人打工?這就體現了他的不一樣,隻有時不時地給別人打個短工,才能夠走出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走出自己狹小的農民圈,去接觸更大的世界,進入更大的雇工圈。腳踩多個圈,才能夠讓自己增長見識。有一天他對一幫為人種地的哥們兒說:“苟富貴,無相忘。”就是說,哪一天我發達了,絕對不會忘記各位難兄難弟的。
而其他人則認為陳勝是在做白日夢。陳勝歎了口氣,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你們這些小麻雀怎麼能知道我這隻天鵝的誌向呢!
這說明,陳勝一直在準備著,在等待著,等待著時機的到來。而當他們走到大澤鄉,一場大雨沒有澆滅他們生的希望,反而激發了他推翻秦朝、自立為王的雄心。
但是陳勝想實現心中理想,最大的障礙就是沒有人跟他一起幹。吳廣算是支持他了,自己加上吳廣,總共也就是十幾號人。就憑這十幾號人,根本成不了氣候。
陳勝很清楚,想把大夥凝聚起來幹事業,必須讓他們看到希望,自己能給他們什麼呢?錢?自己窮得叮當響。糧?自己也餓著肚子。動之以情,不行;明之以理,不行;曉之以利,不行。陳勝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命之以天”,讓大家都相信、都敬畏的老天爺出麵。
怎麼讓老天爺出麵?招數隻有一個:忽悠!陳勝現在要做的就是反對科學、相信迷信。他要用迷信的手段引導人,用迷信的方式凝聚人,用迷信的內容鼓動人,用迷信的觀點拉攏人。
古時候盛行預測吉凶的宗教迷信活動。陳勝和吳廣經過一番謀劃後,又專門找了一個算卦的。笨蛋肯定當不了算命的,這個算命的絕對看出了陳勝的真實想法,於是就順著陳勝的心意,說他們想幹的事業絕對能夠成功。隨後,陳勝和吳廣用朱砂在一塊綢帕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大字,塞到漁民捕來的魚的肚子裏。
按照劇情的發展,九百人的隊伍中有人買魚回來吃,發現了魚腹中的“丹書”,都覺得驚奇。與此同時,陳勝又讓吳廣潛伏到營地附近一座荒廟裏,半夜裏在寺廟旁點燃篝火裝作鬼火,模仿狐狸聲音,大聲呼喊“大楚興,陳勝王”!正在睡夢中的戍卒們被驚醒,十分驚恐害怕。第二天大家交頭接耳,都指指點點地看著陳勝。陳勝平時待下屬熱情和氣,口號又把陳勝的形象跟楚國複興聯係在一起,陳勝在大家心中的威望幾乎接近漲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