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思與遠方思與遠方
鄭振江

序 正道·篤誠·溫情·質樸——鄭振江詩作印象

嶽令團

與鄭振江老師相識於多年前。春暖花開的時節,一身戎裝、氣度不凡的他,宛如一棵勁鬆挺拔於風中,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因為我和他都喜歡寫詩,於是互加了微信,以便學習交流。

近年,我們在網絡上有一些互動。鄭老師經常把自己的新作發給我欣賞,我也把自己的詩文發給他雅正。其間,感知他才思俊逸,詩文極佳,為人低調謙和,這些都讓我銘感於心。

從朋友那裏,我也得知了一些鄭老師詩歌創作的情況:多年來,他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詩歌創作,抒發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摯愛之心,呼喚人們積極投身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去,寫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敘事詩、抒情詩,在《詩刊》《解放軍報》等諸多報刊發表作品,獲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等諸多榮譽,出版《歲月流淌的歌》等詩歌作品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的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無私無畏的品質,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近日鄭老師告知我:他的第三部詩集《思與遠方》準備付梓,想請我作序。我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彼此認識多年,又是喜歡文學的同道中人,再加上對鄭老師人品與文品的敬重,我隻有不揣淺陋,冒昧命筆了。

鄭老師給我發來了他的詩集《思與遠方》的樣稿。這部厚重的《思與遠方》,是詩人激情的釋放,也是心泉的流淌,生活的喜悅與閑適、悲怨與困惑盡顯其間。生活中不僅可享受微風細雨的滋潤,也會遭遇暴雨狂風的襲擊,而詩人安靜而祥和,睿智而仁愛。放下得失就是雅士,寵辱不驚才是高人。在人心浮躁的現代社會裏,他這種創作狀態才是最好的,才能寫出精品力作來。

“思與遠方”這個書名,很容易讓人想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詩人在詩意中棲居,詩歌則是他在生活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富於精神內蘊的藝術表現。以“詩”寫“思”,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英國詩人葉芝說,寫詩是“身體在思想”,也就是說寫詩要重視事物的形象問題,把頭腦的思維與身體觸覺結合起來,避免單一的頭腦思維。作為詩人,視野一定要廣泛,詩歌要有相當的思想性,作品要有情懷、有溫度、有筋骨。

詩是一種心靈性、情感性很強的文學品種,家國情懷從來是評價中國詩歌的標準。優秀的詩必須擁抱時代、擁抱祖國。鄭老師的這本詩集,紅色抒情詩是最耀眼的篇章,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啊!軍裝》《九月的記憶》《紅船啟航》《回望來路》等作品,都以色彩斑斕的詩句,濃墨重彩地描繪場景,構成了奇特的意境,渲染出凝重壯觀的氣氛,讀來使人蕩氣回腸,從而激發出對祖國無限的熱愛之情。作為參加過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英雄,作為為黨的事業貢獻出畢生心血的老黨員,鄭老師的紅色詩篇有豪情壯誌的發問,有俠肝義膽的氣魄,有不畏前路艱險的樂觀,有豪爽仗義的灑脫……他把這一切都融入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中。品讀這些紅色詩歌,在詩歌中重溫黨史、軍史,將先輩的精神銘記於心,將未來的重擔背負於肩,前路雖然還是雄關漫道,但共產黨人無懼艱險。

鐵凝同誌說:“文學的最終目的,我想還是要帶給世界一種體貼之情,或者是一種暖意。寫溫暖是不容易的,寫溫暖也需要你有犀利的眼光和大的悲憫,不是說讓你放棄對現實的批判精神。”鄭老師的詩充滿了人性之愛和大美的人性之光。文學即是人學,他的詩歌充滿了亮色與溫暖,從而讓你驚歎詩的魅力。“燕子低飛讓你瞧她筆挺的禮服/喜鵲登枝讓你分享春的喜悅”“月光銀鱗太陽金甲/萬物升騰情滿仲夏/在雨水下落的那一刻/青春正拔節”(《香飄四季——軍校校園寫真》);“盤弓攬月,流光溢彩/若彩練在群山中起舞/清新的空氣和丹桂的芬芳/沁人心脾/醉了我和同行的姑娘”(《多夢的山河——林州行手記》)。這些詩,無論是對大學校園四季的讚美,還是對林州山河形象的描繪,皆揮灑得淋漓盡致,從而讓人身臨其境,感到何其驕傲和自豪!幸福感、自豪感還來自鄭老師的豁達和樂觀:“遇事明事理/信仰加執著/做人須低調/得意莫嘚瑟(《快樂節拍(一)》);“莫自悲,越山河/識大體,勿忘我/會當擊水三千裏/坐地遙看九天河!”(《快樂節拍(二)》)。鄭老師是性情中人,豁達明朗,用感恩的心歌頌一切真善美:“曆盡千帆/終會發現缺憾才是生活的底色/一個人的命運/依他過去和現在的行為決定/不抱怨不退縮不忘本/才能活得熱氣騰騰”(《人啊人!(三)》)這些詩句,看似詩人的心靈絮語,實則有人性的光,有靈魂的熱,有智慧的風和生命的活力。縱然世界無數次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看淡世事滄桑變遷,內心永遠安然無恙。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詩人為其披上了多姿多彩的霞衣。鄭老師,一位戎馬一生、錚錚鐵骨的漢子,愛亦給予了他更多的靈感,在他的筆尖汩汩流淌,化成了溫情、浪漫的曠世奇情。讓我們隨著鄭老師的詩吟,進入他的《四季賦·春花》一詩中:“晴兒,那年春日/長發飄飄的你/去了武漢/於是有了《春天裏》三部曲/多情的春天,成為了你//你那悄悄裹起的長發/滿臉的壓痕/明亮的眼睛”,伴隨著這些詩句,一個叫“晴兒”的女子在我們眼前繽紛起來,她長發飄飄,明亮的眼睛,一如紛紛揚揚的音符隨著陽光飛動。她去了武漢,悄悄裹起了長發,滿臉壓痕,那她肯定是醫護人員了!帶著疑問,讓我們繼續進入鄭老師的《四季賦·夏種》:“晴兒,那年夏日/……/你在月光下輕歌曼舞/那長長的絲發飄飄灑灑/宛如用飄逸如水的柔情/寫盡熱烈浪漫的夏季”,哦,晴兒還能歌善舞,詩人的《春天裏三部曲》《紫竹莊園的夏日》……都是因晴兒而成。晴兒的形象在我們眼前越來越靈動了,“那長長的絲發飄飄灑灑/宛如用飄逸如水的柔情”,試想這麼美的姑娘,誰能不愛呢?接下來詩人又寫了《四季賦·秋收》:“晴兒,那年秋日/……/你如詩的長發在鏡泊湖畔踏歌起舞/蕩去身心塵埃/閱盡人間秋色/豐收的甜蜜和幸福/蕩漾在北大荒的秋季”,伴隨著詩句,我們眼前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麵:北國的鏡泊湖畔,長發如瀑的晴兒踏歌起舞,不,應該是伴隨著詩人的歌聲踏歌起舞……這種透底、韻味、明朗與輕靈的詩句,使詩歌更加真切入骨,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讀下去。接下來的《四季賦·冬藏》裏,詩人卻在最後筆鋒一轉,這樣寫道:“晴兒,你是花開四季美的化身/你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牡丹仙子/你是我四季戀歌中寫給遠方的詩/……//晴兒,你早就花開在我心裏/千年的伊洛神話、溫潤婉約的現代之聲/你聽到了嗎”,哦,原來晴兒是美的化身,是牡丹仙子,是寫給遠方的詩。詩歌最後的獨白和反問,獨具一格,別具真誠、率直的淳樸美,使詩歌進入特定境界和高度,達到整體趨於完美。

因為愛,詩人不眠,牽掛遠方的她,不知不覺中把月亮寫在文字裏,把冰冷的冬天變成了花開芬芳的春天。詩人多情,首先因為其真正懂得感情,然後把這些珍貴的感情在詩歌中加以升華。因此就有了詩人的“不期而遇的美麗/相識在梅花盛開的冬季/窈窕的身影/沾滿了我愛的詩句/從那時起/因梅相悅成就了愛情/你是我愛的唯一”(《冬望三部曲·吟梅》);“你想去遊山/我好想牽著你的小手去遠方/我是那山上的/一棵樹/一片無名的花/哄你戴著花環”(《夏至三部曲·盛夏》)。這種對愛情的迷戀、堅貞,既充滿了柔情蜜意,又詩情起伏,動人心弦。詩人以生命的熱血譜寫文字,以自身的愛情見證和對愛的投入滲透作品,讀者目光所及,催人淚花……

鄭老師追求內在的本質,追求意境、語境和音韻之美,讀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語境是母語的黃金,意境是若即若離的美感,音韻是錦上添花的曼妙。詩歌講究語言的個性,詩宜樸不宜巧。巧,乃大樸之巧。“愛畫的盡情畫/愛唱的放聲吼/愛玩的盡興玩/愛跳的使勁扭/夕陽路上抖精神/天天快樂向前走/把酒言歡紅霞飛”(《過年好·樂年》);又如:“山很高/道寫在天下/一端牽著太陽/一端係著月亮/彎彎繞繞/四通八達”(《遠方的丹霞·那山》),這些詩都是意境、語境和音韻的完美結合。思想性和藝術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美韻支撐,詩也將會失去色彩。這也許和鄭老師的音樂天賦有關,他的歌聲具有專業水平,一位伴著歌韻而笑度晨昏的人,其詩自然也伴著動聽的音符,吟之足以使人在清韻連綿、抑揚頓挫中陶醉。

“讀他的詩,你看不出他的刻意雕琢,卻能感受到他挾帶著生活給他的衝動,讓詩句如奔騰之水一瀉千裏。”(周大新語)是啊!鄭老師的這些詩,敘事和抒情交融,意象豐滿,粗獷而不失柔婉,自然流暢而又豪放大氣,於情景交融之間營造出雅致的氛圍,千回百轉如山澗清泉,繞過萬水千山不息奔流赴海,餘味雋永。這些詩,正是對詩歌藝術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思想認知升華,是詩人靈魂的歌唱,品之如絲絲細雨、涓涓溪流滋潤心田,讓人頓時心曠神怡,生活中的一切煩惱隨之煙消雲散。這些詩,寫出了對生活的種種感悟,從中可以感悟生活的一切、一切的生活,折射出詩人對自我、世界以及兩者關係的理解,讓人讀後獲得深思與啟迪。

鄭老師的詩題材廣泛,涉獵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有許多上乘之作;鄭老師的詩在寫作手法不拘一格,雅俗共賞,緊隨時代,有很強的可讀性;鄭老師在詩的意境創造上追求出新,不少作品讀後令人為之一振……這些都是功夫。這種功夫不僅需要天賦,更需要長期的內外兼修,實屬不易。

巴金在給曹禺的信中說:“我記得屠格涅夫患病垂危,在病榻上寫信給托爾斯泰,求他不要丟開文學創作,希望他繼續寫小說……多給後人留一點東西,把你心靈中的寶貝全交出來……”我想說:鄭老師,您繼續努力地寫下去吧,憑著您對詩歌的執著與迷戀,以及您的天資與勤奮,您一定能把更多優美的、高境界的詩歌奉獻出來……

(嶽令團,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居洛陽。)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