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南黃河兩岸見到它,在蘭州見到它,在白城見到它,在新疆見到它,在山西見到它。它一直跟我走,或我一直隨它行。
還能找到出處。李時珍全方位記載檉柳:
《爾雅翼》雲:天之將雨,檉先知之,起氣以應,又負霜雪不凋,乃木之聖者也。故字從聖,又名雨師。或曰:得雨則垂垂如絲,當作雨絲。又《三輔故事》雲:漢武帝苑中有柳,狀如人,號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則檉柳之聖,又不獨知雨、負雪而已。今俗稱長壽仙人柳,亦曰觀音柳,謂觀音用此灑水也。宗奭曰:今人謂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故名。
檉柳枝條細柔,姿態婆娑,開花如紅蓼,頗為美觀。細枝柔韌耐磨,用來編筐,堅實耐用;粗枝做農具柄把。從“麻衣相”推斷,檉柳似乎沒有其他樹種命好,生下來長在荒漠、河灘、鹽堿地等惡劣環境中,隻能適應幹旱沙漠和濱海鹽土生存,防風固沙、改造鹽堿地、綠化環境。民間所謂的紅柳,實則與柳樹不沾親帶故。稱“柳”,是其果實成熟時飄出飛絮,與柳絮相似;“紅”是枝莖帶紅褐色。檉柳在《 詩經 》中出現過,究其由來,因為檉柳可謂“木中聖物”。
去年,我到鹽城黃河故道參加詩人薑樺組織的“條子泥詩會”,見到檉柳。當地漁民對我說它叫觀音柳,是觀音灑水的專用工具。常看汪長青的畫作觀音像,一直以為觀音灑水用的是垂楊柳,降雨量大,這次又增加了新知識。
下次見老汪,一定問,你知道觀音如何灑水、如何使用噴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