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出才子,富春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小才子。初夏時節,江南的枇杷正鮮甜,“有期相約——富春四子書畫印聯展”在公望美術館舉行。國畫施湧潮、書法王健林、水彩黃成鋼、篆刻陶桂生,都是生長於富春江畔的藝術家。這富春四子,可謂“富春四才子”。
施湧潮平時住在黃公望村,小院子被他改造得特別有藝術氣息。黃公望村就是畫家黃公望隱居並且創作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的地方,如今,他追隨前輩也在那裏居住和創作,作為畫家,實在是一件特別奢侈的事。施湧潮雖留著一頭藝術家標誌性的長發,但他清瘦幹淨,一點不邋遢。畫如其人,淡雅,文靜,王健林評價說“沒有火氣”。
一幅一幅地欣賞,會覺得離開了真實的世界,時間停留在畫中。
王健林與我是校友。高他兩屆的我,懷著仰望和崇敬之心,似懂非懂地看完了他的隸篆、行草、楷書,好多字我都不認得,現場請教了才讀得通。
看施湧潮的畫,讓我停下來。而觀看王健林的字,卻使我感覺動起來。麵對作品看一會兒,似乎長長短短、彎彎曲曲的線條都在動,像是白色的宣紙上,許許多多的蟲子向著四麵八方爬去。
我曾與黃成鋼一同在鄉下教過書。大家一起抓老鼠,剝老鼠皮,烤老鼠肉吃。做這些事情時,我們畏畏縮縮,黃同事卻樂此不疲。彼時我們沒有意識到,實際上這是藝術家與普通人的本質區別,也可以理解為是艱苦條件下的行為藝術。果然沒多久,黃成鋼再登“龍門”,第二次從山裏飛出去,考進高等藝術院校進行深造。
黃成鋼這次展出的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用水彩畫的形式,表達出現代雕塑的效果,這確實是很大膽和很有益的探索。站在畫作前,感覺到他的才氣撲麵而來。
人,最藏不住的是才氣。
黃成鋼的水彩畫,讓觀眾的心神瘋狂地飛馳起來。
陶桂生的篆刻作品,似乎是刻意要往裏躲藏,其展廳設在最後的一間如貴賓廳一樣的空間內。篆刻正是一項“躲藏”的藝術,它讓力量、藝術十分巧妙地躲藏在堅硬的印石之中。
細細地觀察,才能發現篆刻的美。陶桂生的作品讓人不由自主地靜下來,展廳裏顯得特別安靜。
我們欣賞了將近兩個小時。從美術館出來時,我回過頭來再次閱讀李杭育老師專門為此次展出寫的序言。李老師寫得極其簡約,不足三百字,卻非常精確。李老師認為四種樣式的藝術作品在這裏同堂展出,回報富春江的哺育之恩,意義非凡。同時認為,這不僅是一次美術作品展,也是一堂生動、翔實的藝術課。尤其是第一句話:“是不是因為眼前流淌著這樣一條迷人的富春江,他們自小便情不自禁地讓自己和視覺藝術勾連上了?”富春江哺育了才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