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問:“會是古墓的排水口嗎?”
閆衣陵搖頭:“不好說,但是,依照春秋戰國時候墓葬結構,即便鑿山開陵,也不能把排水道挖這麼遠,往往都是根據山體內的特殊地形,與暗河鏈接,也許下麵石板壓住的位置,就是一個暗河支流,或是其它岩洞,我們要找的墓,可能跟著關係不大。”
老葛勸說:“這裏的位置,不是這片山脈的最核心之地,前麵太過開闊,古代墓主人要想清幽不被打擾,肯定往山嶺深處脈,所以順著河流和山脈走向,繼續尋龍點穴,還會有更多發現。”
我們四人點頭,又休息半個小時,閆衣陵和徐虹已經恢複了幾分體力,大夥提著包裹,沿著大淩河繼續向上遊走去。
再往上追溯,河流蜿蜒,已經藏於了群山峻嶺之中,地形越來越複雜,陡崖峭壁,深山老林,荒無人煙,山穀裏吹來了一股風,我們都感覺到一陣寒栗。
“林先生,前麵地形複雜起來,裏麵也挺隱蔽的,這裏平時有人來嗎?”老葛一邊觀望山形地貌,一邊感到奇怪地詢問。二叔多少有點緊張地說:“很少有人敢過來,一來因為這山裏叢林茂密,有山狼、袍子、野狗出沒,比較危險,二來裏麵土質很差,值得開坑的耕田太少,所以裏麵沒有莊家,村裏人也不過來,第三嘛,有點迷信說法,山裏常鬧鬼,進去的人會無故地失蹤,所以,敢來的人,越來越少了,偶爾有漁船逆流上來打漁,一般也不上岸。”
徐虹問:“有人無故失蹤,當地巡捕局沒介入嗎?”
二叔歎道:“介入了,組織一批巡捕搜山,可是巡捕又丟了兩個,音訊全無,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裏麵也沒有任何信號,他們拿著對講機,也沒什麼作用,據說還有申請軍用直升機,但是後來不了了之了。”
“這麼說來,大山裏是村裏的禁忌之地了。”閆衣陵有些驚疑不定。
二叔點點頭:“嗯,這片山嶺被稱為黑龍嶺,後來改名為老黑山。”
老葛興奮地說:“黑龍嶺!這名字好,這片山脈,的確具備了一些龍形特種,可惜幾千年下來,山水形貌出現變化,如果有大墓,必然也在山嶺龍穴的附近,按這個線索找下去,雖不中亦不遠矣。”
前幾章有點平緩,但馬上就要有些恐怖了,希望別嚇到大家。
心理懸疑加上盜墓鬼邪之說,能讓人頭皮發麻,總感覺背後有人。
我們五人沿著大淩河,逆流而上,逐漸進入了山巒起伏的荒嶺內,裏麵自然植被保存尚好,樹木蔥鬱,荊棘叢生,山路都是羊腸小道。
河岸的路崎嶇起來,我們漸漸走上了山腰,山風陣陣,河水滔滔,仿佛與外界隔絕了一般。
山林越來越密了,我們離著河道漸遠,隻能站在高處相望,老葛走走停停,反複拿著羅盤在測試方位和地形,想通過堪輿之術,尋龍點穴。
我也在關注山勢的起伏,掏出了一本風水書,在對照著,把這次探寶之旅,就當成自己的現場實習了。
有了實物對照,有不懂的專業術語,就詢問老葛,不知不覺,漸入佳境,還真的懂了不少。
途中偶爾還能聽到狼嚎的聲音,時有時無,這座山幾十年少有人進來,果然保持了原生態,連野狼還存蹤影,不簡單啊。
樹林嘩啦啦的輕響,不知為何,我總感覺有人在暗中盯著我們看,背脊不由得冒著涼風,陰森森的感覺。
我幾次回頭,都沒有發現人的蹤影,不知道被什麼東西跟蹤了。
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到了一處相對平緩的凹地中,四周都是青山連峰,看上去有點像盆地的構造。
當我們一回頭,看到了西麵的山上,黑壓壓一片土包,還有墓碑聳立,竟然都是墳墓。
這一幕,著實令我們下了一大跳,足有上百的墓,整齊排列著,墳墓前,有木質的碑立著,有的已經東倒西歪,有的腐爛不堪,死氣沉沉,一片衰敗的氣象。
“我靠,怎麼有這麼多墳墓,誰埋在這裏的?”閆衣陵驚呼一聲,充滿了疑問。
徐虹縮了縮脖子,感覺到通體發寒,倒退了兩步,充滿戒備。
二叔皮笑肉不笑地說:“有年頭了,比我祖宗埋的都早,不是這個年代的人,至少有一二百年了吧,根據當地文物局的考察隊說,這裏可能層居住過一個村子,躲避當年戰亂,住在這裏的,幾代人後,外麵太平了,就集體搬出去了,就留下這些古墳。”
“哦,沒人來倒鬥嗎?”
二叔略有忌諱地說:“鬧饑荒那會,的確有人來倒鬥過,不過沒淘到什麼好東西,回去之後,還得病死了,先回來的一些人,最後都不得善終,以後也就沒人趕過來挖死人墳了。”
閆衣陵、老葛等人都覺得事有蹊蹺,越發感到這些墳墓有些猙獰可怖了。
我凝望著那群山包,一排排,一列列,相對整齊,不知為何,我感到墳墓深處,有一道道幽森的目光在盯著我們看,就好像在憎惡不速之客,對我們充滿恨意一般。
是怪我們的到來,打擾了它們的安眠嗎?
這是一塊死氣沉沉之地!
“再往裏走走吧,前麵那座山體,符合這片山脈的龍形之腹,風水最好的地方。”老葛提出來。
我們繼續又走了一裏,竟然發現了帳篷,還有一些包裹,野外生活、倒鬥的工具等。
“有人來過了?”
“看看還有人影沒?”
當我們好奇走過去,發現帳篷周圍,空無一人,也沒有了屍體,不知去向。
原地留下了洛陽鏟、礦燈、尼龍繩、狼眼手電、軍刀、鐵鍬等這些讓我們熟悉的物品,因為我們包裹內,也多是這些東西。
“嘿嘿,遇到同行了。”閆衣陵走過去,四處查看,過了一會說道:“是南方的土夫子。”
我心中一愣,響起了關於網上盜墓流派的介紹,自古職業盜墓者,按行事手段不同,分為四個派係,發丘、摸金、搬山、卸嶺,其中以摸金校尉最為出名,這是三國時期曹操設立的一個官職,在《文選?陳琳》中記載:“操又特置發丘中郞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不過,這都是北方的流派,而南方把盜墓、倒鬥,又稱為淘沙,盜墓賊稱為土夫子,他們規矩不如北方多,見墓直接動手,以擅長用洛陽鏟打土,聞味觀色見長,基本幾下洛陽鏟下去,勾帶上一些土壤,就能知道下麵墓葬的結構和位置,直接挖到棺槨墓室的附近,進行盜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