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知道老太監是想要找一個靠山,沒拒絕。
第二日,張銘在這個小地方看看諸葛連弩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畢竟他之前拿出來的隻是一個草圖。
所以雖然有效果,但是還是不夠完美。
其他人都是皇帝和其他勢力派過來打探情況的,因此時時刻刻關注著張銘。
張銘正在畫圖,他可以感受到別人的視線,雖然不是很在乎,但是還是受到了一點影響。
畢竟他不是生活在聚光燈下的明星,所以他覺得還需要時間適應。
他對想投靠自己的小太監說:“時候也不早了,你去幫我取點吃的來。”
小路子點點頭,他也知道不止是自己想要一個靠山,所以對其他人很是警惕。
他不讓其他人接近張銘。
張銘還沒吃上飯,麻煩就來了。
話說,張銘的發明不止是那麼官員知道。
武官們更是格外關注,有些人不能見到皇帝,因此隻能向官位高的打聽,而將軍們的兒子也在一旁聽個熱鬧。
利辛問自己兄弟:“父親說的可屬實,我聽著實在是不像真的。”
畢竟前些年他們一直退讓,實在是沒有找到擊敗匈奴的機會。
“我瞧著是真的,父親這幾日心情很不錯。”
年輕氣盛的武官子弟們,雖然大部分時間身在軍營,但一直關注著朝堂上的風吹草動。
近日,他們從父親與其他人交談中得知張銘發明了一種神秘武器,認為這正是他們所需的戰場對陣匈奴人,一雪前恥的利器。
利辛弟弟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如我們去看看?”
其他人也心動了。
於是,這些年輕人紛紛想要見一見這位張銘,看看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利將軍拒絕了孩子們的提議:“這成何體統,你們想見就見,你們以為自己身上有功名嗎?還想進宮?”
孩子們年輕氣盛,他可以理解,但是這個時候武官們的確應該老實一點,若是開戰,有的是機會建功立業。
利辛不服氣:“我們不去打聽,有的是人要去,那我們何不占領先機,父親,現在若是能接觸到張銘,以後不是就可以與他合作了嗎?”
他還有一點少年意氣,不願意按照父親的話去做。
利將軍倒不是老古董,之前在戰場上也是立過功的,現在自己的兒子想接觸張銘,他也不是完全反對。
隻不過張銘身份特殊。
他對孩子說:“他可不是宮裏麵的普通工匠,他是皇上身邊的太監公公,你們若是見到他,能保持現在的態度嗎?”
在得知張銘是宮裏的太監後,年輕氣盛的小將軍們原本有些失望。
畢竟太監在他們眼裏麵是宮裏麵陰柔的怪人,最喜歡結黨營私。
他們雖然有些失望,但是很快便調整了情緒,紛紛發誓說:“我們絕對不會因為這點小事就瞧不起張銘,我們要為大乾朝建功立業,為我們的國家盡忠!”
他們的聲音充滿了堅定和決心,讓利將軍感到非常欣慰。
張銘知道的時候,利將軍已經和皇帝說明了情況,幾個年輕人也已經來到了他院子門口。
張銘暗罵:真是一群二世祖。
但是麵上不能表現:“幾位前來,所為何事?”
幾位世家公子在宮廷的門廊出現。
他們雖然是武將之子,但是平日裏身著華麗的絲綢長袍,腰間佩戴著鑲嵌著珠寶的劍柄,顯得格外高貴。
他們正在交談著,這時,他們看到了放下畫筆的張銘。
他的畫技算不上高超,但是將他們心心念念的諸葛連弩描繪得栩栩如生。
幾個世家公子心中一震,他們覺得這個張銘並非普通的太監。
他的才華、他的氣質,都與眾不同。他們決定去和這個張銘攀談一下,也許他能幫助他們實現他們的願望。
他們走到張銘身邊,輕輕咳嗽一聲,打破了寧靜的氛圍,對他微微一笑,然後繼續手中的畫作。
“你的畫技真是高超啊。” 其中一人讚歎道。
“過獎了。” 張銘淡淡一笑,答道。
“你願意讓我們看看諸葛連弩嗎?” 另一個世家公子試探性地問道。
這是他們的首要目的,至於能不能和對方結交,就連家中長輩也隻是希望聽天由命。
張銘,一個現代思維的假太監,麵對眼前幾個充滿朝氣的年輕人,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陌生的親切感。
他看到了他們身上的熱血與激情,這正是他在現代常常見到的。
張銘點頭,他說:“這原本就和你們息息相關,你們可以看看我改良的諸葛連弩。”
其他幾人也不自矜身份,圍著那諸葛連弩旁邊。
張銘在一旁說:“武器在戰場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候,一把合適的武器甚至可以改變整個戰局。”
利辛點點頭,表示同意:“沒錯,武器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在戰鬥中占據優勢,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士氣。”
還可以減少傷亡,張銘作為現代人自然不希望百姓流離失所。
利辛的弟弟也加入了談話:“我使用過很多種武器,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優缺點。例如,長劍可以給予我近戰能力,但它的攻擊範圍有限;而弓箭則可以增加我的攻擊距離,但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氣才能使用。”
他們這些武官子弟年少練弓箭,胳臂都是酸的也不能放棄,自然知道其中技巧。
張銘馬上補充道:“在戰場上,我們需要根據敵人的情況、戰場的環境以及自身的技能來選擇合適的武器。有時候,我們甚至需要學會如何使用不同的武器來應對不同的戰鬥情況。”
他覺得自己變成了合格的銷售:“你們可以試試諸葛連弩,這個所耗力氣減少,但是可以連發。”
最終可以達到力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幾人聽了眼睛一亮,紛紛上手。
而張銘恰好需要有人實驗。
工匠們可以製造出張銘想要的東西,但是卻不能模擬戰場上的情況,這幾個年輕人正是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