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罷,佛顯率領眾僧齊頌佛號:阿彌陀佛,向前叩見。
請入知客堂坐下,奉茶獻果,汪知縣向佛顯道:“聽聞你住持以來,焚修勤謹,戒行精嚴,待來年我申報上司,給你頒發度牒,封你為本縣的僧官,永持此寺。”佛顯聞言,喜形於色,連忙叩頭稱謝。
汪知縣又道:“還聞得你寺中祈福得子甚是靈驗,可真如傳聞般神奇?”
佛顯稟道:“本寺有個子孫堂,供奉觀音大士,是極其靈驗的!”
隻要前來求子的婦人身體無恙,舉念虔誠,先是在家齋戒七日,再來寺中焚香禱祝,在子孫堂旁邊的寮房裏歇息一晚,便能得菩薩加持,夢中得子。
汪知縣疑惑:“哦?婦人在寺廟裏宿歇,隻怕是不便吧?”
佛顯忙道:“不妨,不妨的。求子婦人皆有家人陪伴,雖獨自宿歇寮房,門外卻有家人守護,外人不得入內。況且,這寮房甚是幽密,一女一房,無人打擾。”汪知縣恍然道:“原來如此啊。佛門戒律森嚴,想的周到。我也尚無子嗣,可將夫人送來。”
佛顯道:“老爺您若要求子,隻消親自拈香祈禱,夫人在府中齋戒即可。”
汪知縣擺手:“誒,百姓婦人都要在寺中安歇,方才有效,怎麼我的夫人不來也能靈驗?”
佛顯道:“我佛慈悲啊,老爺您乃萬民之主,況又護持佛法,一念之誠,便能與天地感通,豈是常人可比得!”
汪知縣點頭稱是,“也好,也好。這子孫堂何等神奇?煩請住持引路,帶我觀瞧一番罷。”
佛顯旋即起身,躬身引導,那子孫堂就在大雄寶殿與講經堂之間,那些正在燒香叩拜的善男信女早已被僧人驅走回避。
隻見三間大殿,金碧耀目。正殿供奉一尊白釉觀音塑像,麵容肅穆安詳,雙目朝下微閉,大耳下垂,發梳高髻,頭披風巾垂於肩,身著寬長法衣,貼身飄逸。
左手托一童子,右手持一如意,赤腳站立於蓮花之上。像前爐內香煙噴薄,直貫滿庭。
偏殿供奉的是一副《送子觀音大士圖》,仔細觀瞧,竟是“吳中四才子”唐寅的大作。
汪知縣雙手合十,作了個揖。又讓佛顯引著觀瞧求子婦人所宿寮房,隻見子孫堂旁兩排房舍緊密相連,房內一桌一椅一塌,看不出任何破綻。
轉身穿過放生池,被引入齋堂內間,也就是出家僧眾用齋飯的地方。
佛顯道:“我寺曆代住持獨傳素麵烹飪之技,請老爺稍待片刻,老衲親手製作,呈與老爺品嘗。”
汪知縣微微頷首,與旁邊一位隨侍的令史遞了個眼色。
不出半柱香功夫,有小沙彌將一碗碗素麵端了出來。
隻見碗中浮著淡黃色的細麵,旁邊漂著幾片青翠的菜葉,點了幾滴香油而已。
乍一看毫不起眼,端起碗來一嘗,此麵妙不可言!
饒是汪知縣這般“老饕”,也從未吃過如此美味的麵條。
一碗下肚,果真是唇齒留香、餘味猶存。
一碗平淡無奇的素麵,它怎麼就這麼鮮?
佛顯看在眼裏,撫須微笑。
旁邊一個精壯僧人垂首細語,“本寺住持一年中做素麵不超十碗,今日老爺與各位大人蒞臨,乃本寺榮光,十碗麵盡與大人們享用了。本寺素麵得以聞名,乃是用山中大慈泉的泉水所製,這水經住持誦經加持,俱聖水之功,十分珍貴。用其烹製素麵,湯汁餘韻無窮、如飲甘露。”
汪知縣聽到,笑而不語。起身上轎,佛顯又率眾僧到山門外跪送。
汪知縣在轎上一路沉吟:“看這寮房,四周嚴密,不像是個有情弊的。但一塊泥胎塑像,怎地如此靈驗?莫不是有什麼邪神作祟?
不對,不能被表麵迷惑。那寶蓮寺僧眾過於殷勤諂媚,一片俗媚之氣,不像一般出家僧眾。”
隨即挑起轎簾,喚來一名隨行的令史。
汪知縣問道:“方才用齋之時,你可察覺出有什麼不同?”
那令史回道,“稟老爺,確有端倪!”“哦?”汪知縣微瞪雙目,“你詳細道來。”那令史是誰?正是汪知縣家的張廚子!
原來,汪知縣為了不錯察遺漏,將張廚子喚來扮做隨從,目的是借他的嘴品出寶蓮寺素麵有何不同,是否如傳聞那般不似世間之物。
那精壯和尚口稱一年隻做十碗,這隻是個托辭罷了,官宦富賈之家誰人不知,你吃了喝了,就得給寺廟捐錢。
“稟老爺,那素麵無疑,但湯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