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明麗在那個深宮裏,兢兢業業地幹了一輩子。
選秀時為了討蜀王歡心,巫明麗使出了渾身解數,終於得償心願,先是潛邸側妃,到蜀王繼位後被封為麗嬪,後來被廢為庶人,又重新受寵,被封為賢妃,鬥了幾十年,到年華老去,被封為貴妃。
她是被折騰得最少的妃嬪之一。那些心性烈的,或是喜歡折騰的,誰不是幾沉幾浮,今日牡丹花,明日斷腸草的。
好不容易一病死了,萬事皆休,誰料兩眼一睜,人在選秀,一切都要重來一次。
老天爺和她說,哎,勞您再進宮,在那紅牆綠瓦的狹小天地裏,再過個幾十年。
在那深宮之中,巫明麗昧了良心,放下道德,她的手沾了那麼多命,那麼多醃臢,那麼多陰司報應,她活得那麼苦,那麼受罪。
為什麼還要再來一次?
別人的重生是複仇,她的重生是要命。
這一次,巫明麗想快快樂樂地活。
就從嫁對人開始。
上輩子的那位,您請好兒吧,不送了您嘞!
這輩子巫明麗選秀時離蜀王遠遠的,突出一個老實、守規矩,一點兒出格都沒有。
現在被賜婚給十六皇子為正妃,好像又是“侯門一入深似海”,但是其實吧,是好事。
巫明麗很了解十六皇子的未來——她上輩子在後宮之中,琢磨來去就那麼點任何事,對前任丈夫的兄弟姊妹肱骨大臣研究很透徹,對十六皇子當然也不陌生。
十六皇子好就好在,死得早。
他是為了哥哥登基死的,他死了,就成了永遠不會背叛皇帝的好臣子,不會再引起皇帝任何猜忌,最後剩下她一個寡婦,日子反而好過得多。
皇帝為了彰顯自己的仁慈,洗脫自己刻薄的罵名,從不介意對守寡的嫂子弟媳付出點錢財上的好處。
而且十六皇子是個粗獷直白的人,卻不一味地好強鬥狠。他雖然粗枝大葉,卻很守禮儀,對父母孝順,對兄弟敬愛。
他明年春天被封為信王後出宮,王府裏頗有幾個姬妾,沒聽說有什麼波瀾。
不過他對自己的女人,遠不如對兄弟乃至屬下好。
巫明麗記得很清楚,信王打獵時遇險,被一個小兵救下,他問那小兵要什麼獎賞,小兵說沒嘗過女人的滋味,想要一個女人,於是信王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寵妾送給了小兵,還搭了三千兩金給他安家。
那個寵妾是宮女出身,長相嬌豔,身段兒柔軟,會彈琵琶,會唱小曲,兩個眼睛就是銷魂勾,勾得人銷魂蝕骨,在各個王府後院都是出了名的“妖孽”,她被皇後賜給信王作為祝賀他開府封王的禮物,幾乎所有的王妃、側妃心裏都放下了一塊石頭,都憐憫信王妃要和這麼一個妖精鬥法。
然而,這樣的人間絕色,又是母後所賜靠山最硬,又是進府不過三個月,正是恩寵最濃時,信王不顧她的哀哀乞求,將她送了人。
信王也許愛女色,可是他於女人,也許不過就是一種消遣,和賞一朵花沒有任何區別。那些女人對他而言,隻是“女色”,到也算不得是人。
算時間,十六皇子的長子應該很快就要出生了。
上輩子巫明麗選秀時被選入王府,明年春天就會生下女兒,她的女兒滿百日後不久,剛離開宮廷開府的信王就有了長子,大差不差的日子正是明年四月。
那孩子是一個妾室所出,巫明麗代表蜀王的女眷送了賀禮去的。然後不到半年,信王又抱上了次子,因為次子的母親也是妾室,所以還是巫明麗代表蜀王府的女眷去宮裏道賀的,這兩個日子巫明麗記得很清楚。
不過,這樣的男人,對巫明麗來說,並不壞。
遵守禮法,就意味著他會給王妃相當的體麵。他愛女色,卻不沉湎,不容易被後宅左右,這樣的丈夫,會是個很好的工具人。
要是蜀王那樣的男人,又多疑,又好猜忌,小心眼兒,記仇,妒賢嫉能,優柔寡斷,首鼠兩端,那才難整。
而且巫明麗這輩子不是很想生孩子,丈夫的後院多,對她來說是一種分擔。
生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巫明麗每次懷孕生子都死去活來,浮腫、抽筋、嘔吐都是小事,撕裂、產後惡露、堵奶......那些不便啟齒的痛苦,她每次都要花至少一二年才能調整得過來。
巫明麗記得,前任的後院出生了三十來個孩子,但是隻有十三個活到了成年。
巫明麗生下了四個孩子,死了兩個——這兩個孩子不是死於內鬥,一個剛生下來沒多久就去了,另一個死於疾病。
孩子的夭折率很高,皇宮裏要好一點,但也就是一半一半。
至於那兩個活下來的,巫明麗在心裏翻了個白眼,還不如死了算了。
前任的孩子,即便是從她肚子爬出來的,也沒一個好東西。
十六皇子上輩子有五個孩子,其中兩個活到了成年,巫明麗見過他們和他們的妻子(郡馬),都是老實孩子。
巫明麗覺得守寡養那樣的幾個孩子,確實不錯。
巫明麗心裏沒有愛,也沒有恨,行事很大方舒展。
徐媽媽越看巫明麗越喜歡,給皇後的複命裏,總是說準十六皇子妃識大體,是個好姑娘,果然皇後的眼光不錯。
皇後便也覺得自己果然會選兒媳,又見徐媽媽和巫明麗相處得宜,讓徐媽媽跟著巫明麗去十六皇子那裏當差,以後等十六皇子分府,她在十六皇子府上養老。
對老宮女來說,這個後路是個很不錯。
宮女服役到了年紀,可以出宮回家。
本家家大業大的宮女,能用積蓄換個頤養天年,保不齊還能收養一二個孩子養老送終;在宮裏有體麵的宮女,也可能有些大戶人家請去教導子女——譬如每隔幾年的選秀,家裏有女孩兒要參選的,一般都會請個老宮女教導規矩。
而那些既沒有家世依托,也沒有人請去教導女孩兒、承諾送終的老宮女,一般就是在安樂堂、某某庵之類的地方了斷殘生。她們之中,隻有極少數人還能有家人接走,但那些家人接走了老宮女,掏空了老宮女的積蓄,對老宮女卻如何,可無人知道了。
徐媽媽無兒無女,有幾個兄弟,倒不如沒有的好,她沒有依傍。
要出去授課為生,徐媽媽生性耿直,也不是那種受人歡迎的媽媽。
對她來說,能在一個王府裏養老,是最好的體麵。
徐媽媽於是千恩萬謝,對十六皇子妃這個關係到她以後養老質量的小主人,更加周到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