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日子,銀狼總會叼來一些野物。
野兔,野雞,麅子,也是野鹿,甚至還會叼來大野豬。
那肉真是多的根本吃不完。
蘇梅隻能把一些肉抹上鹽巴,再吊起來用柏樹枝熏成臘肉。
再把臘肉放進山洞後方的隱蔽小石洞藏起來。
一有空,蘇梅還會裁布做衣服,大丫二丫都有了新衣服,連三丫都穿起了軟布做的小衣服。
大丫二丫連著吃了一個月的肉,臉上都有肉了,皮膚也變白了不少。
蘇梅看著和銀狼玩的開心的大丫二丫,都有點不敢回想在老宋家過的苦日子。
那時候的大丫二丫哪敢像現在這樣玩耍打鬧和開懷大笑,那不得被婆婆打掉一層皮。
看著滿是童真活力的大丫二丫,蘇梅更加堅定了單立門戶的決心。
又過了半月,天氣轉涼了。
眼見著快入冬了,洞裏除了茅草,還沒有過冬的物品。
蘇梅便又拿出了二十斤野豬肉,隻不過這次是臘肉。
以免引人嫉妒和懷疑,她連換東西時的說辭都想好了。
蘇梅把三丫拴在身前抱著,背上背著背簍,裏麵放著臘肉。
幾人下山的時候,兩頭銀狼很自覺地守在洞口,沒有跟著一起往山下跑。
山下,宋家村。
又是一個月沒下雨了,在地裏忙活的人都一臉愁色。
好在村子裏的三口井還有水,村民排隊擔水到地裏潑灑,隻能以此來讓剛撒進地裏的小麥和高粱不會旱死。
蘇梅走到宋家村時,村民都在地裏忙活。
有擔水路過的人看見蘇梅,竟是嚇了一大跳,連水桶都打翻了,掉頭就跑。
“是蘇氏!蘇氏的魂魄找來了!”
聽見“蘇氏”兩個字,所有人都下意識的心驚。
要知道山上出現銀狼這個消息傳開後,沒有人認為蘇氏能活下來。
這一個多月也沒人敢上山,怕遇到吃人的銀狼。
所以在他們看來,蘇氏早就連骨頭渣子都不剩了。
可現在,有人說蘇氏的魂魄找來了,那找的一定就是苛待她的老宋家!
正在擔水的宋大狗臉色一變,立即吼道:“大白天胡說八道什麼!肯定是你看錯了,小嬸子怎麼可能找來!”
這時又有人站在田坎上大喊:“是蘇氏!蘇氏她還活著!”
蘇氏還活著的消息,立即在死氣沉沉的宋家村成了大新聞,幾乎是所有人都迅速放下手裏的活,跑去看蘇氏。
這一看,所有人都震驚了,望著蘇氏竟有些挪不開眼。
蘇氏哪裏還有離開宋家村時的狼狽樣子,此刻的她,頭發整整齊齊的盤在頭上,即使身後背著背簍,身前抱著孩子,也能看出身上長了不少肉,根本不像之前那幹瘦的樣子。
以及那張臉,在他們的印象中,雖然五官很好看,但皮膚卻是枯黃幹燥的,可現在的皮膚竟變的白 皙,看著比剛嫁進宋家村的小媳婦還要明豔動人。
蘇梅年齡並不大,即使有三個孩子,最大的大丫已經八歲了,她也才二十五歲,改善夥食後,很快就讓她變得年輕又漂亮。
連跟在她身後的大丫二丫,都穿起了幹淨整潔的新衣服,頭發梳的整整齊齊,也不再像之前那般又瘦又臟了,臉上還長了不少肉,竟白嫩嫩的好看。
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瞪大了眼睛。
甚至有人詢問:“那真的是蘇氏嗎?怎麼感覺她一下子變年輕了很多?”
有人還揉了揉眼睛,再看之後說道:“我的乖乖,那真是蘇氏,她咋這麼好看?”
宋大狗看著大變樣的小嬸子,也難以置信,“小嬸子咋變了?”
居然和剛嫁進老宋家的時候一樣漂亮了!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蘇梅頂著羨慕嫉妒垂涎的目光,還是徑直去了裏正家。
宋裏正家的田地很近,就在家門口,所以一家人都在門前地裏忙活。
遠遠瞧見蘇氏,宋大山眼珠子都快瞪了出來。
錢氏看的火冒三丈,抬起一腳就踹在宋大山腿上,“看啥看!沒看過狐媚子?不怕眼瞎啊!”
宋大山腿上吃痛,立即不敢看了。
趙氏聽到,不太讚同地道:“大嫂,蘇氏向來長得好看,你怎麼能罵她狐媚子?”
錢氏翻了個大白眼,“哼,等她勾了你男人,你罵的比我還難聽!”
趙氏看向自家男人,雖然宋二山眼珠子也快瞪了出來,但她卻覺得很正常。
畢竟蘇氏真的很好看,連她都忍不住想多看幾眼,她家男人看幾眼也是情理之中。
蘇梅走近,先給上次幫了她大忙的宋二山打了個招呼。
“二山哥。”
“誒!”宋二山應了聲,便疑惑問道:“嬸子你是怎麼活下來的?山上不是有吃人的銀狼嗎?”
他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還很惋惜。
本來就很可憐了,沒想到還成了銀狼的食物。
現在看見蘇氏活生生的人站在這,他即震驚又驚喜,所以剛剛眼珠子才差點瞪出來。
蘇梅看著懷裏睡得香甜的三丫,溫柔的笑了笑,聲音也盡量放到最大,讓跟過來的人都能聽見。
“這還多虧了三丫這個小福星,若不是她讓我撿到了野豬肉,我還真應付不了那兩頭銀狼。”
“它們可能見我們母女幾個太瘦了,不好吃,所以吃了些野豬肉就走了。”
“這不,我把剩下的野豬肉都背下山了,想再換點糧食和過冬的褥子。”
聞言,宋二山便看向自家媳婦,“你快帶嬸子找下爹,我這走不開,你去幫幫嬸子。”
趙氏便放下鋤頭,走到了小路上。
“嬸子,我幫你抱著三丫吧,這一路下來挺累了吧?”
蘇梅是把三丫拴在了懷裏,暫時不好取,便笑著拒絕了,“不了,馬上就到門口了。”
她們朝著院子走去,還在地裏澆水的錢氏忍不住衝宋二山道:“二嬸子還真是體諒蘇氏,可惜蘇氏瞧不上二嬸子,連個娃娃都不給二嬸子抱。”
宋二山皺了皺眉,沒說什麼。
沒一會,宋裏正就走出院子,衝跟過來的村民喊道:“蘇氏這裏還有二十斤臘肉,和上次的換法一樣,但這次不換鐵鍋背簍籃子,換了褥子,一床褥子換一斤臘肉,想換臘肉的趕緊回家拿東西。”
人群裏立刻有人激動了起來,掉頭就往回跑。
好似跑慢了,臘肉就被人換沒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