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千寧毫不猶豫上前,掃了一眼村裏人道:“我們用糧食換地本來也存在風險,要是地換來一直不下雨,這地便沒用,換不換都憑你們自願,要是覺得不合適,不換就好了!”
她算過,四十斤差不多。
四十斤糧食節約點足夠一家幾口吃一個月了。
說到這裏,沈千寧稍微沉默了一下,接著說道:“要不是看到同村人的份上,這糧食我是舍不得換的,本來就是保命的東西。”
蕭老伯猶豫起來。
最終還是想明白了,眼下活著最重要,他家地有六畝,拿一畝地來換就好,有四十斤糧食,外加家裏的存糧,倒也可以去別的地方。
於是第一個站了出來道:“我願意和你換,不過我隻拿一畝地出來換。”
沈千寧同意了,立刻示意蕭飛野稱糧。
糧食被裝在麻袋裏,在蕭老伯兒子的監督下,稱好了之後,便是蕭老伯拿出了一畝地的地契。
地契給了沈千寧,這地就是沈千寧的了。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
村裏好幾戶人家都上門換糧。
有的拿出兩畝地,有的拿出三畝地,但大部分都隻願意拿出一畝地。
蕭老大站在人群外麵豔羨地看著。
這才一會兒時間,沈千寧一家就換了十幾畝地回來。
這可是十幾畝地啊!
他也好心動怎麼辦?
劉春香這時候湊了上來。
她本來在家躺著的,因為躺著消耗少,餓得慢一點。
結果外麵的聲音太大了,就出來看熱鬧了。
蕭老大看到劉春香就氣不打一處來:“你出來做什麼?趕緊回去躺著。”
果然沈千寧說得對,劉春香和小秦氏一點用都沒有。
劉春香很害怕蕭老大,被蕭老大一吼,就縮了縮脖子道:“你凶什麼凶,我回去還不行嗎?”
蕭老大懶得搭理劉春香,看著糧食越來越少。
沈千寧手中地契越來越多,心一橫,就上前了。
這時候換了糧食的村裏人已經走了。
院子裏剩下的都是沒還沒換到糧食的。
地再重要,也沒有糧食重要啊!
蕭飛野害怕把糧食換完了,還特意搬了幾口袋進屋,這些是絕對不能換的,留著自己吃。
蕭老大更加心慌,因為院子裏剩下的糧食真的不多了。
“房子能用來換糧食嗎?”
他想把所有的財產都換成糧食,然後帶著糧食找個有水源的地方重新開始。
沈千寧一看到蕭老大,心頭就很厭惡。
不過一想到家裏這個破房子,如果蕭老大願意把他房子拿出來換,也不是不可以。
畢竟當年蕭飛野爹娘還在的時候,把院子的圍牆修建很高。
圍牆高了,安全係數蹭蹭往上漲。
下巴輕輕一抬道:“怎麼?你要用房子來換糧食?”
蕭飛野沒說話,隻是靜靜的盯著蕭老大。
這件事他沒有幹預,完全讓沈千寧做主。
蕭老大現在有兩處房子,一處是用計謀從蕭飛野手中騙來的宅子,一處是他以前住的老宅。
蕭老大點了頭道:“換!就換飛野家以前的院子,我要兩百斤......不,三百斤糧食。”
聽到這個數目,沈千寧鄙夷地看了蕭老大一眼。
嘲諷道:“你怕是腦子不聰明,你覺得我可能給你這麼多的糧食嗎?三百斤?你當真獅子大開口。”
就算一畝地十二兩銀子,四十斤就價值十二兩銀子。
蕭飛野以前的老宅,估摸著也就值個三十幾兩銀子。
蕭老大問道:“那你給我多少糧食?”
沈千寧挑眉,斬釘截鐵:“一百六十斤粗糧,你愛要不要,不要就不換了。”
她太了解蕭老大這種人了,你越給他臉,他越囂張。
蕭老大沉默了一下,最終說道:“可以!我手頭還有五畝地,我也都換了。”
這樣一來,他就有三百六十斤粗糧,這麼多糧食,他還不得風生水起啊!”
讓蕭老大把房契和地契拿來。
蕭大海和劉春華還有小秦氏都被叫來了。
三人都沒想到蕭老大會如此當機立斷換糧食。
不過,中間最高興的還是小秦氏。
從那天和沈千寧吵架之後,她就感受到公公和她相公對她的態度變化。
都覺得她是吃閑飯的,要不是想她給蕭大海生兒子,她估計下場也和沈千寧一樣。
也會被蕭大海一家毫不留情地賣掉。
隻要能離開這裏,她就安全了。
到時候,要是遇到好的,一定要遠離蕭大海。
劉春香也沒意見。
家裏有糧食,就不會為難她了。
於是蕭老大把房契和地契給了沈千寧後,就招呼全家人把三百多斤糧食全部帶走了。
村裏剩下的人也用地契換了糧食。
院子的地上,也就剩下兩三百斤糧食的樣子。
現在沒有人了,沈千寧也終於繃不住了。
“哈哈哈”地笑了起來。
她算了算換來的地,一共換了三十畝過來。
三十畝啊!這可不是小數目。
等到下雪降雨之後,地裏就能播種了。
正好開春,她一定要讓家裏日子好過起來。
蕭飛野很少見到沈千寧這麼開心。
不知為何,看到沈千寧如此,他心裏居然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兩人把糧食抬進了屋子。
今天大豐收,沈千寧用帶回來的野豬肉邊角肉熬了油,然後把泡了的幹菜家裏麵煮著。
最後放入了今天換回來的雜糧。
水她依舊趁著蕭飛野沒注意的時候換了。
她還是接受不了有野豬尿的水。
今天開心,她直接煮了一大鍋糊糊。
趁機加了兩塊壓縮餅幹進去。
一家人都吃了個飽。
蕭飛野吃完飯後,習慣性地搬了凳子坐在屋簷下。
低矮的院牆看向外麵的時候一覽無餘。
沈千寧想消消食,於是在院子裏慢慢地轉圈走著。
“院子我們什麼時候去收?”蕭飛野打破了沉默。
沈千寧一想到蕭老大那讓人惡心的嘴臉,趕緊說道:“明天!明天就去!”
必須馬上把蕭老大一家趕走,她好搬進去住大房子。
村裏人都計劃逃荒,隻留下了五六戶人家。
這些人沒有跟著逃荒,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家中老人的年紀大了,覺得經不起路上的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