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收拾完,拿著糧油本和剩下不多的錢,還帶著一個大大的竹籃,準備去糧站先買點糧,起碼麵粉要買幾斤。
沒辦法,現在還不時興塑料袋,要買東西得自己準備好竹籃。
不過她並不煩這樣做,畢竟用塑料袋不環保。
她這次出去,就像是故事開篇正式開始,命運的轉輪從她離開小小房間,就開始轉動。
或許,應該說是文舒到這裏真正的開始。
文舒一邊在心裏盤算著手裏的錢應該、可以買到些什麼東西,一邊往外走。
她走得並不快,在走的同時會觀察下四周,一來認路,二來她對這個年代的京城很好奇。
八零年的京城老胡同,曆史沉澱感很濃,和她記憶中的車水馬龍,相差甚大。
從胡同走到大街,文舒饒有興趣看著這個散發著朝氣的曆史古城。
現在京城滿大街都是自行車,這是這個年代人們出行、工作的主要交通工具。
公共汽車也有,但那些頭上頂著包的汽車,隻是引起文舒一點點興趣。
道路兩邊並沒有什麼高樓,時代特殊的土味撲麵而來。
偶爾看到比她現在住的“高級”得多的四合院,文舒也會忍不住眼饞。
這個地段,在京城是妥妥的二環內啊!
保存好的四合院,在她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就算有錢也買不到哇!能買的,那價錢,嘖嘖,是天價。
想想看,二零二零國慶,京城這個地段的房子,商品房最低都得十五萬一平。
她現在住的那個破地方,勉強能有個十八平吧,最少得二百七十萬!
隻是可惜,這破房子還不是她們姐妹仨的,是屬於街道辦,她們住在這裏每個月都需要交五毛房租費。
房租不貴,不是自己的房子,住著也不安心不是。
老百姓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房,才能安定下來。
特別是文舒這個對“有房”概念非常執著的人,向來把買房放在首位。
文舒一邊盤算一邊走,還仔細的算了投回率。
“現在這房估計要五百元。如果現在買下來,四十年後至少值二百七十萬,增值九千倍,年回報率225倍。”
文舒隻在心裏算了算,就得出準確結果。
這樣高的回報率,想想就讓人覺得美滋滋。
因為現在房子不準交易,而她幾乎算得上是一窮二白,哪裏還有五百塊多餘款項?
買房前,還是先想想怎麼賺錢養活自己和兩個妹妹吧。
這麼一想,剛才的美滋滋就就變味了。
一個理財精英,明明有好項目,卻因為沒有本金投資,真是太令人焦慮。
怎樣快速賺到第一桶金,帶著這難題,文舒很快就到了糧油站。
現在是計劃經濟,光有錢在糧站是買不到糧食的,隻有帶上本地的糧油本,才能買到糧食。
十斤麵粉,隻花了一塊四毛。真是太便宜了。
再轉到菜市場,到處都是人頭。
又買了一毛錢的大白菜,五毛錢的油鹽醬醋,文舒提著重重的籃子,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