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第19章

朱元璋和朱標兩人一愣,倒沒想到朱橚竟是在一直考慮祭酒的言論。

接著朱元璋問道。

“橚兒認為祭酒言論如何不妥?”

朱橚思考片刻抬頭答道。

“父皇,祭酒的言論中,好似隻是把八股看做科考攀登的工具。”

“考生們甚至連書本上的內容都無需理解參透,隻要足夠應付科舉考試即刻。”

見朱元璋二人微微頷首做沉思狀,朱橚接著道。

“兒臣記得,在我大明身具功名之人無論學位高低都可免除賦稅徭役?”

“近年來,多少踏上科舉之路的考生為了考取功名不顧家人父母的死活,一心鑽進了八股研究上,最後隻是考取秀才功名便收手作罷了。”

“以私心來說他們確實沒有做錯,但是如此一來,一個地方秀才舉人的數量日益增多,卻都不再進取。”

聽到這裏,朱元璋和朱標抬起頭來對視一眼,皆是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駭然。

朱橚頓了頓接著道。

“在兒臣的封地開封,就有類似鮮明的實際例子。”

“一戶士紳,雖然家中無人為官,但因為有三個子孫高中舉人的緣故,名下田產無數,最後家中族人甚至於地方商賈都將田產掛在他們名下,以躲避稅收。”

朱橚停頓的空檔,朱標雙掌一拍,焦急地道。

“父皇,如此一來,地方士紳田產越來越多,賦稅比例嚴重傾倒在了農戶身上。”

“長此以往定然是會引發農戶與士紳的矛盾,大明江山社稷危矣!”

朱元璋此時聽著二人的話也把問題考慮了清楚,驚出了一頭冷汗。

君不見自己當初起義不就是因為和官家商賈之間矛盾激化不可調和嗎?

這樣下去很可能最後也會有一批像他們這樣不堪壓迫的人站起來奮起反抗。

想到這裏朱元璋有些慶幸地看著朱橚。

他們一直以來都未曾發現的問題,沒想到朱橚結合國子監祭酒的言語和自己封地的實際情況,三兩下便分析了個透徹。

雖然朱元璋和朱標二人從未派遣特使在地方考察文人的數量以及賦稅問題,但是難道開封存在的情況,北平就沒有了?

朱橚見自己解釋半天,終於是和二人說清了其中的利害,心中不禁暗自吐槽了一句。

“簡簡單單一句士紳在田產上卡bug就能解釋的話,費了這麼多口水。”

就連一旁的朱允炆看到眼前的狀況此時眼中也是精光閃爍,滿是欽佩之色。

心中早已掀起無數驚濤駭浪的朱元璋,扭頭看向朱橚,沉聲說道。

“橚兒,你既然已經看出了問題所在,那麼可有應對之法助朕解決這危機?”

朱橚看著朱元璋和朱標擰成川字的眉頭,仔細想了想,斟酌著開口道

“兒臣認為,我們著重應該考慮如何改變文人之間這種高人一等,追名逐利的風氣。”

“兒臣建議,可以在文人賦稅的比例上做一些調整和改動。”

朱元璋聞言鬆了鬆眉頭,抬手示意朱橚接著說。

“秀才和舉人之類底層文人雅士,為了刺激他們奮發向上,還是要減免賦稅,但是不能一概而論直接免除。”

“至於再往上的榜眼、進士之類在朝堂內有一官半職者,領了朝廷俸祿,自然便是和書生區別而論了。”

“再就是中舉之後的士紳應該把他們的戶籍獨立出來,個人名下田產設限,這樣也可以有效防止族人或是地方商賈的投機取巧。”

“這樣一來,書生們依然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應付接下來的科舉,並且也不會荒廢農田,導致農戶的壓力驟增。”

“同時,未來的大明各縣也不會擠滿了秀才舉人,書生們有了繼續往上趕考的動力。”

朱元璋和朱標聽完朱橚的解決辦法,眼前一亮,連連鼓掌。

朱元璋呼出一口濁氣歎道。

“好啊,此法絕妙,看來封你為禦前監察使是朕最正確的決定。”

“不僅能發現分析問題關鍵所在,還有辦法解決防治,朕甚喜!”

並且,一旁的朱標此時也麵帶笑意,看著朱橚。

朱橚的本事二人早就有所體會。

所以方才朱橚開口之後二人便拿出了心中自己的方法和朱橚作比較。

相比之下,無論是在全麵性還是可實行性上都是相差甚遠。

朱橚此法,兼顧了朝廷,書生和農戶三者的壓力,不可謂不完美。

想到這裏,朱元璋已經等不及了,當即就要回身對蔣瓛下令回宮頒布法令。

此時朱標張嘴冷靜提醒道。

“父皇不可心急,還是要仔細思量,早做準備。”

“在兒臣看來,從祭酒的話就可知文人免除賦稅徭役的規矩和書生們為此而讀書的思想已經成為了一種風氣。”

“當觀念成為風氣,就不是一時半刻一兩條詔令可以更正和解決的了。”

朱元璋經過朱標這一提醒,冷靜下來,回身對著朱橚吩咐道。

“橚兒,看來朕還是需要你盡快擬出條陳才行啊。”

傍晚時分,朱元璋在奉天殿看著朱橚呈現在自己眼前的法令條陳,露出了一抹發自內心的笑容。

這樣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朝中文人間的風氣定會逐漸轉變成為大明之崛起而讀書。

想到這裏,朱元璋馬上吩咐身邊的內侍道。

”即刻將法令條陳送往三省六部傳閱,明日早朝便將此事定下。“

朝中依靠八股中舉為官的士紳得知條陳後的反應不可謂不大。

不僅僅是他們,就連他們門下的學生,名下正如朱橚所說,掛靠了很多田產。

這樣一來,他們名下田產被朝廷剝削充公,不僅僅是他們自己憑空失去了很多利益。

就連把田產掛靠給他們的那些族人和商賈,一時之間也是沒法交代。

這條陳,在他們看來,不僅僅是在針對書生,更是在針對大半個朝堂上的士紳,打所有人的臉。

當即便派了小廝傳信召集所有士紳,欲在朝堂之內一同起勢,豁出去這條命,也一定不能讓皇上頒布。

一旦頒布,全國知曉,到時再讓皇上收回成命可就為時晚矣了。

劉祭酒此時在國子監內已經送走了送來條陳拓印的內侍,雙手緊緊攥著草案,眼神陰鷙。

此時門外小廝上前通報道。

“祭酒大人,兵部侍郎李高大人前來拜訪,說是有要事相商。”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