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戶部和國子監眾臣走後,朱元璋在朱橚的攙扶下緩緩起身,伸了個懶腰。
朱橚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忍不住說出了自己方才所看到的一幕。
哪知朱元璋聽後,點點頭,不鹹不淡的道。
“朕知道了,橚兒快些回宮歇息吧。”
朱橚心中一動便是明白了朱元璋為何反應如此平淡。
說白了各地財政往來明細的記錄都是戶部的職責,國子監隻是起從旁協助的作用。
黃子澄不過是太常寺少卿,哪有那麼大的本事瞞天過海,在京畿重地,皇上的眼皮子底下貪汙受賄。
所以問題的根源,必定是出在了朝中重臣身上,出在了戶部尚書趙勉任身上。
那麼趙勉任方才在大殿內的反應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想通這一點後,朱橚拱手作揖便退出了殿外。
等朱橚退出殿外後,朱元璋這才喚了身旁的蔣瓛道。
“派些人手,把存放賬簿的地方嚴加看守。”
“另外,差錦衣衛在地方走訪調查,做一份新的賬簿。”
退出殿外後,朱橚一拍腦袋,這才想起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在太醫院露過麵了。
最近繁忙,分身乏術,若是完不成自己當初在父皇麵前立下的軍令狀。
到時候別說是去派自己去嶺南了,父皇不嘲笑自己都算好的。
和蔣義兩人踱步到太醫院後,此時門外竟然又是停著那輛國公府的馬車。
朱橚心弦一動,不知為何,此時竟是有些期盼見到徐家的三小姐。
院門打開,竟是與正要出院的徐輝祖撞了個滿懷。
朱橚在蔣義的攙扶下站直了身子,揉了揉撞得生疼的肩膀。
抬眼望去,隻見徐輝祖一行人隻有兩個大漢,沒有旁人。
心下竟有了幾分淡淡的失落,但是卻並沒有表現出來。
徐輝祖見撞倒了朱橚,匆忙告罪一聲,躬身道。
“前些日子事務繁忙,所以特地囑咐自家妹妹前來道謝殿下救命之恩。”
“今日聖上下旨差下官去嶺南練兵,眼看就要出發,思來想去未曾通報便冒昧拜訪。”
說著,目光誠摯地看著朱橚,從下人手中接過了一個裝滿銀錠的精致盒子,和一卷畫卷。
朱橚一愣,本來之前救治徐妙錦便是有自己的計算在內,救治過程也沒費什麼力氣。
如今徐家人如此重視,把自己視為恩人般對待,倒是讓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了。
接過徐輝祖親手遞來的盒子後,朱橚抬手展開了畫卷。
畫上竟是一身材挺拔一襲白衣的青年男子,看起來與自己一般無二。
此時徐輝祖適時的開口道。
“這是小妹在家中為殿下親筆所畫,萬望殿下莫要嫌棄。”
朱橚滿含笑意地點點頭,欣賞著畫上的自己。
片刻後抬起頭來道。
“早先便聽說徐家三小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今日是我有幸見識才對,又怎會嫌棄。”
卷起畫卷交給蔣義後,朱橚好似想起什麼一般問徐輝祖道。
“國公說聖上要你去嶺南練兵,可是要打仗了?”
徐輝祖思考片刻,搖了搖頭道。
“殿下實不相瞞,下官也並不知情,隻是按照皇命辦事。”
朱橚看著徐輝祖從始至終雙眼清澈,不像說謊的樣子,也沒有多問。
但是心下裏總覺得若是嶺南起戰事,或許是自己南下不可多得的好機會。
交談半晌後,見太陽已升起,徐輝祖告罪一聲便要離去。
實在是臨走之際,無論是府上還是自身都有交代不完的事。
臨走時,徐輝祖神秘兮兮對著朱橚附耳道。
“殿下,下官已經聽說黃子澄貪汙以及勞內遇刺一事。”
“下官鬥膽提醒殿下,小心戶部尚書趙勉任,那人與黃子澄生前關係匪淺。”
見朱橚微微頷首,徐輝祖又道。
"微臣前幾日外出公幹,在城外偶遇趙勉任和道衍和尚在城外會麵,不知所為何事。"
聽到這話,朱橚心裏咯噔一聲,心跳都加快了幾分。
道衍和尚,不是四哥朱棣手下最看重的謀士嗎?
徐輝祖看到朱橚眼底抑製不住的震驚,深知提醒的目的已經達到,也沒有再多言語。
徐輝祖走後,朱橚依然還在方才的震驚中沒有緩過神來。
以自己對徐輝祖的了解,徐輝祖無論是報恩也好,還是要站隊自己也罷,完全沒有欺騙自己的必要。
並且以自己後世的了解,四哥朱棣也正是在後幾年發動了自己印象中的‘靖難之變’。
那麼結合這幾人以及近年來朝廷不明去路的地方撥款,莫非四哥朱棣已經開始屯兵?
朱橚越想越心驚,可是這一切都是自己在知道後世情況之後的主觀臆斷。
沒法拿這些猜想和道聽途說的內容去和朱元璋訴說。
半晌後,朱橚搖了搖頭。
如今敵人在暗處休養生息積蓄力量,隻能是盡力穩重朝中局勢,走一步看一步了。
七日之後,早朝。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看著下方群臣和身體痊愈的朱標以及一旁的朱橚。
本來朱橚身無官職是不能參加早朝的,但是朱元璋說能,又有誰敢有意見。
期間,朱標和多數大臣閱過戶部和國子監送來的各地賬目統計後,都是對朱橚的統計之法讚不絕口。
當然也有少數參與貪腐之人冷汗直流,腿腳發抖。
朱元璋輕咳了兩聲道。
“貪汙朝廷撥款,搜刮民脂民膏,此舉與叛國無疑。”
“名單已出,自覺跟了錦衣衛去大牢受刑。”
接著,揮手示意內侍開始宣讀名單上的名字。
大到吏部尚書詹徽、侍郎等人,小到各州縣縣令,衙役等人。
被點到名字之人,身後均是走來一名錦衣衛動手押解。
至於剩下的大臣均是慶幸自己沒有因為一時糊塗參與其中。
退朝後,朱橚暗想此時太醫院局勢已經穩定,剛要張嘴重提去嶺南一事。
但見朱元璋先他一步開口道。
“之前治理廬州府瘟疫,以及朝中治理貪腐一事周王功不可沒。”
“朕決定數功並賞,賜周王丹書鐵券,黃金千兩。”
“特封禦前監察史一職,從旁監察朝中百官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