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的幾天裏,楊曉鋆好好地檢查了一下自己的身體,發現身高體型和外貌都與曾經的他相差不大,真的就像是獲得了新生,匪夷所思。
有些奇怪的是,這些天裏某些時候他會覺得有人在看著他,但這裏根本就沒有什麼人,也就當成錯覺。
話說回來,他每天都會借助INW設備查找2021到2100年之間的信息,但無奈的是超維網絡中的信息似乎整合了世界中的所有網絡資源,哪怕這些資源都已經按照相關度分門別類,但那龐雜的信息也並非短時間能夠梳理得通,再加上現代人的腦回路似乎與當年有了極大的差別,讓查閱資料變成了苦差事。
比如說,搜索“近百年來世界的重大轉折點”,查詢列表當中會顯示數十萬條結果,進行時間篩選過後,卻發現由於這個時代的人思想觀念跟八十年前相去甚遠,對曾經發生過事情會有更加符合現代人獨特的理解,或是因為觀察世界的“工具”得到了升級,會對過去的錯誤性認知進行糾正,從而導致對錯誤性認知根深蒂固的楊曉鋆難以辨別事件的時間,甚至於他親身經曆過的事情都難以跟搜索結果對得上號。
大致的情況好比是,2021年的人將詩歌解讀得如癡如醉,1327年的作者拍案叫絕,大呼“妙極,我怎麼沒想到呢?”。
他粗略的看了一眼,越是接近2100年的信息記錄的越是完整和細致,哪怕隻使用曆史詞條輔助檢索,得到了結果也是浩如煙海,無從下手。
因此,對楊曉鋆來說,尋求這些答案最好的方法便是詢問親身經曆過那段時期的人,勞得當然是第一人選,隻不過,他必須去參與完成最終的實驗報告,在此期間,楊曉鋆不想去打擾到那個和藹的大朋友,實際上,經過了這段時間的相處,勞得也的確算得上是他最親近的人。
隻是對於陌生人突然的關心會讓楊曉鋆感覺無所適從,他也的確需要更多時間去整理自己的內心,以便適應這個未來的世界,而沿著曆史的腳步,一點一點的從過去“走”到未來是他能夠想到最好的方法。
言歸正傳,沒辦法通過細節去檢索,楊曉鋆便隻能通過大量的瀏覽才能得到一些想要的信息,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才大致確定了自己的死亡過後發生的第一個比較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能源與環境危機初現。
內容大致描述了過分依賴化石能源時期的人類由於破壞了世界碳庫平衡並逐步引起一係列自然災害的初始階段,並以現代人的視角來對這一時期進行綜合性分析,不過大部分描述使用的都是專業性的學術用語,在基礎知識脫節的情況下,楊曉鋆很難進行理解。
就一句“基本可以判斷,這場災害是基於碳庫紊亂引起的反饋震蕩失衡。”就讓他打消了短時間內以現代人的水平搞清楚世界變化的想法。
就目前楊曉鋆對此的理解,大概就是因為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世界植被麵積縮小所引起第一輪世界變化,雖然期間被一些因素強行限製了人類活動,但後知後覺的人們為了各自的生存卻沒有辦法拉下車閘,後續應該是加劇了這一變化。
接下來的部分他沒有來得急看,大量閱讀產生的疲勞迫使楊曉鋆將注意力轉到身體機能的適應與恢複上,令人驚喜的是,原本反應遲鈍的軀體竟然已經與正常人沒有多大區別。
由於是身體上產生的變化,楊曉鋆不得不通過超維網絡詢問勞得相關的情況,得到的回答是“這是因為你在昏迷過程中大幅度激發了大腦活性,類似於刺激了大腦細胞的‘求生欲’,二者的強烈交互使彼此的連接迅速提升,這是正常現象,也算是因禍得福。”
這條消息是淩晨三點收到的,讓楊曉鋆如釋重負,也更加不願去打擾勞得,這樣的話,預想的未來生活或許會提前到來,這讓他興奮不已。
十天過後,時間已然來到了2100年10月16號,楊曉鋆也終於迎來了出院的日子,同時,也是勞得結束任務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