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後,女工的手藝嫻熟了,慶祥的產量已經達到了一天二百件,但是每天都會銷售一空。
不過,持續很久的銷量開始下滑,畢竟沒有人會一直購買。
這天晚上,鄭忠正在向蕭玉彙報工作。
“少爺,每天產量上升,這銷量持續下滑怎麼辦呀?”
鄭忠一臉焦急的望向蕭玉。
隻見蕭玉慵懶的躺在躺椅上,閉著眼睛,一副享受的樣子,似乎並沒有聽到鄭忠的話。
等了許久,鄭忠將要忍受不住的時候,蕭玉也發話了。
“正常現象,不用擔心。”
鄭忠似乎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
“那少爺您出個主意呀!我們該怎麼做呀?”
蕭玉緩緩睜開了眼睛,但是慵懶的狀態並不與他銳利的目光相匹配。
“繼續增產,但是,不要全用現在的布料了,找一種更好的,和一種更差的。”
鄭忠很是疑惑,並不理解蕭玉這樣是為了什麼。
“這您還不明白嗎?”
蕭玉一臉無奈的看著鄭忠。
鄭忠憨厚的撓撓頭,似乎再說自己真的不是很理解。
“好吧,我來說吧。”
鄭忠立刻露出嚴肅的神情,似乎要把蕭玉的話一字一句都記下來。
蕭玉也是頗為無奈,這忠叔確實老實呀。
“不同的布料賣出不同的價格,差的三十兩,現有的不變,好的一百二十兩。”
鄭忠感到豁然開朗。
“少爺是想底層人也可以買旗袍,頂層的貴族可以買更好的旗袍去炫耀嗎?”
蕭玉滿意的點點頭。
“還有呀,用不同的布料作出不同的樣式,讓我們的旗袍樣式更多,更好看。”
鄭忠對這些一一記下。
“最後,趕製三天不同價位的旗袍,三天後開始售賣,並且全場八折。”
鄭忠頗為震驚,沒想到自己少爺這麼果斷。
“沒事的忠叔,薄利多銷的道理您懂吧?我們肯定穩賺。”
鄭忠嘴角一抽,心想,這旗袍成本才多少,肯定穩賺呀,但是這話他並不敢說出來。
看著鄭忠那看奸商的表情,蕭玉也是頗為無奈。
第二日,蕭玉帶人前往了慶祥店鋪,看著那金燦燦的牌匾,蕭玉心情也是頗為不錯。
大踏步的進入了店鋪,看著琳琅滿目的旗袍,似乎看到了財源滾滾。
蕭玉轉完一圈後,再次走到門口了,似乎在等待誰的到來。
不久,一位花甲老人,在幾個下人的攙扶下來到了慶祥門口。
周圍圍觀的群眾似乎有人認出了那位老人。
“看,那不是京城第一裁縫,王師傅嗎!?”
“什麼?那個名動京城,曾經為皇家製衣的王師傅嗎?”
“沒錯!王師傅年少成名,十八歲已成師傅,被人叫了幾十年的師傅,可能自己都忘了自己的名字吧。”
眾人齊齊看去,那老人緩步而來。
蕭玉笑臉迎了上去。
“王師傅,等您好久了,終於把您老人家請來了”
看著原本紈絝的蕭玉竟然在王師傅麵前如此謙虛,也是驚掉了許多人的大牙。
王師傅雖然腿腳不方便,但是人卻十分精神,更是對這位發明旗袍的蕭世子十分滿意。
“世子折煞老朽了,老朽不過一裁縫,哪裏經得起世子如此優待。”
蕭玉微微擺手。
“王師傅裁遍天下無敵手,作出的衣物更是受到陛下的讚美。”
王師傅微微一笑。
“都是過往雲煙了,老朽不過風燭殘年,不對將來有什麼期盼了,不成想世子竟然創作出了旗袍如此優秀的作品,老朽高興啊!”
蕭玉很喜歡王師傅這種高風亮節的人。
“師傅言重了,本世子也隻是設計,製作並不會。”
王師傅也是讚同的點點頭。
“今天邀請您來製作幾款旗袍,希望能見到師傅的佳作。”
王師傅很高興,兩人也結束了寒暄。
“忠叔,把那幾塊上好的布料拿出來給王師傅一展身手。”
隨即,幾人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布料,交給了王師傅。
王師傅看到如此精致的布料也頗為愛惜。
在眾人的震驚中,王師傅開始了自己的表演,雖然他的腿腳不好,但是他的手法並沒有落下。
蕭玉把後邊的製作工人叫了出來了,王師傅也開始了說教模式。
王師傅在熟練的製作旗袍,那些女工看到王師傅的手法大為震驚,紛紛認真的學習。
良久,王師傅做好了一件旗袍,隻見他的額頭露出一滴汗珠,由額頭沿著臉頰落到地上。
“師傅辛苦了。”
蕭玉不由得關心起了王師傅,但是王師傅並沒有理會他,繼續開始下一件,眾人就在旁邊默默看著。
這似乎不是簡單的做旗袍,更像是一場表演。
蕭玉不由得想到,這就是前世提倡的工匠精神嗎?
良久之後,王師傅完成了三件作品,都是大乾最為優秀的旗袍了。
“老了,不中用了,體力不支持我再做了,就到這裏吧。”
在場眾人還沉浸在表演之中,無法自拔。
當眾人反應過來,王師傅已經顫巍巍的離開了。
看著王師傅遠去的背影,蕭玉深深鞠躬,頗為佩服王師傅這樣認真的工匠。
“忠叔,傳出消息去,把王師傅在慶祥做了三件旗袍的事情宣傳出去。”
鄭忠連忙點頭。
“還有,邀請各家貴族與富商,我準備開一場拍賣會,先去準備請帖吧。”
鄭忠連忙去準備了。
不久,王師傅在慶祥店鋪做了三件旗袍的事情傳遍了京城,大家紛紛議論起來。
“那可是王師傅做的旗袍呀!千金難買呀!”
“何止千金,萬金都值,不為了穿,就為了收藏。”
這樣的議論,大街上到處都是。
但是,一個更為勁爆的消息讓大家更為震驚了。
因為,慶祥店鋪傳出消息,要將王師傅的兩件作品拍賣,底價五百兩。
大家並不理解什麼是拍賣,紛紛前往慶祥店鋪打探消息。
在導購員的講解下眾人理解了,好多人立刻蠢蠢欲動了,但是看到底價五百兩後很多人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但是眾多大家族並沒有因為價格而困擾,畢竟他們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