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府是當年禦賜的四進大宅院,院落多而主人少,基本上府中的主子都是一人一個院落。
外院有一些看門守院的小廝,平時並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做,整日裏遊手好閑的。隻要給點錢,讓他們幫著安排一些乞丐傳點話出去,還是很容易的。
藍羽找了兩個老子娘在玉香院做事情的家生子,將事情交代下去。
這種事情她已經不是第一次做了,例如京中關於沈芸靈嬌縱跋扈,總是欺壓庶妹的消息,就是通過這兩個小廝傳遞出去的。
事情安排下去沒多久,很快的,在嵐京城中,一個最新的消息快速地蔓延開來。
沈大將軍的愛女沈芸靈,觀音誕上香的時候路遇劫匪,雖被回京途中的譽王所救,可是卻傷了麵部,毀了容貌,這一輩子都治不好了。
這可是個大消息!
沈芸靈可是南華國大將軍沈振南的愛女,屬於南華國的貴女。而且從小文武雙全,風姿綽約,曾被太後誇讚過是嵐京第一美女。
而在不久之前,皇上剛剛下旨,替沈芸靈和太子賜婚。這未來的太子妃竟然毀容了,一時間關注事件發展的吃瓜者無數。
霽月宮中,玉貴妃靠坐在美人榻上,看著似乎胃口很好的喝著茶水,吃著糕點的太子趙天翰。
“外麵傳的消息你聽說了嗎?沈芸靈那丫頭毀容了,我聽說沈老夫人讓人遞了書信給太後,想要請宮中的太醫去給沈芸靈治臉呢。
太後已經同意,正囑人安排治療外傷最好的,以及對於美容養顏最有研究的太醫做準備呢。也不知道她傷的重不重,還能不能醫好。”
說完話,玉貴妃發現趙天翰對這件事情毫無表情,立刻坐起了身子。
“你告訴母妃,這件事情是不是你做的?”
自己的兒子自己了解,她也知道沈振南並不同意這場婚事,正在往嵐京城中趕回,而沈芸靈毀容的時機太巧了,不由得她做此猜測。
“母妃就是聰明,這件事情確實是孩兒做的。”
對於玉貴妃,趙天翰很多事情都不瞞著她,因為玉貴妃十分的聰慧、有心計。在趙天翰還年少的時候,都是玉貴妃幫他籌謀,他才能成功奪得太子之位的。
畢竟趙天翰隻是二皇子,在他之上還有個先皇後所出的大皇子呢。
可惜大皇子呼聲最高,最得皇上寵愛,卻在十三歲的時候,騎馬時意外落馬,被馬蹄踐踏而亡。
當時皇上震怒,直接將當日在禦馬監當值的所有奴仆,以及近身伺候大皇子的人全都杖斃了,大皇子生前喜歡的禦馬也全部陪葬進了陵墓。
那一日,說是‘天子震怒,血流漂櫓’也不為過。
據估算,就因為大皇子的過世,皇上最終打殺了接近百餘人。可是就算是殺了那麼多人,又調查了兩年,這件事情最終還是被定性為了意外而了結。
不過,趙天翰卻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這位看起來溫柔似水的母妃的傑作。
就算是再鐘愛的孩子,死了之後還是會被漸漸地遺忘的。
而後處處表現的聰慧、優秀的趙天翰進入了皇上的眼中。經過幾年的努力表現與討好,趙天翰終於在十八歲的時候被封為了太子。
一晃,他也在太子之位上坐了五年了。他覺得,他坐在這個位置上,坐得夠久了,是時候該換個更大的椅子了。
“胡鬧,皇家最重顏麵,沈芸靈毀容了,她還怎麼成為太子妃。”
聽到趙天翰承認了這件事情是他做的,玉貴妃立刻皺起了眉頭。
“母妃,孩兒這也是沒有辦法啊。沈振南那個老匹夫,也不知道是哪裏看孩兒不順眼,頑固的抗拒父皇的指婚。要是等他趕回來,這門婚事估計就黃了。
可是如果沈芸靈毀容了,而孩兒還表現的對她不離不棄,母妃您說,沈芸靈會不會鐘情於孩兒。而那個時候,為了沈芸靈不會孤苦一生,沈振南也不會再抗拒這門婚事了。”
端著一盞花茶坐到了玉貴妃的美人榻上,趙天翰討好地笑了一下。
“這件事情之前沒有告知母妃,是孩兒不對。隻是這幾日母妃身體不適,孩兒也不想讓這些事情擾了母妃的休息。”
“算了,既然已經做了,那就要算計好接下來事情的發展,是否會對咱們有利。”
接過花茶,玉貴妃白了趙天翰一眼。
“就像你說的,隻要你表現出忠誠守諾,既已賜婚就絕不棄毀容之妻,想來應該會得到朝中老臣的支持。
說來,你這次可能會是錯有錯著。你不清楚,皇上之所以這麼輕易的就同意母妃的請求替你賜婚,其實也是奔著兵權去的。”
看到趙天翰麵露不解,玉貴妃微微笑了一下。
“你看看現在朝中的那些將領們,手中的兵權還剩下多少,大部分都轉移到了皇上的手中。隻有沈振南,因為他曾救過皇上和太後的性命,所以皇上一直不好輕易的收回他手中的兵權。
這次母妃一提出想要讓沈芸靈做太子妃,皇上立刻就下了聖旨賜婚,正是打著本朝的‘外戚不能掌兵’這條律法的主意。”
“現在沈芸靈意外毀容了,按著祖製她是不能再成為太子妃的,可是如果你表現出守諾重信,對她不離不棄,眾大臣對你隻會是讚賞和支持。
到時候你還是可以讓沈芸靈做太子妃,而這時,皇上就不好收回沈振南的兵權了。畢竟太子妃有可能就是未來的皇後,可皇後的能量一定不能過低。
要是沈芸靈還有以前的美貌,那也是一種能夠壓製後宮的資本。可她毀容了,那她娘家的力量就一定不能差,否則如何管理後宮。後宮不穩是會影響到朝堂的,這些,都是皇上不得不考慮的事情。”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的話,玉貴妃拿著茶盞喝了兩口花茶,這才看向恍然大悟的趙天翰。
“還是母妃看得透徹,孩兒受教了。”
聽了玉貴妃的分析,趙天翰如醍醐灌頂,猛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