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月怎麼也想不通。
明明看起來老實得很的冬梅娘在錢財這個問題上硬是寸步不讓,堅持要自己給文師傅,還要當麵感謝他。
完蛋了,謊言又要揭穿了。
李總覺得上輩子生意場上的那種圓滑拿到這個時代來一點兒也用不上。
不管騙了誰,她都是良心不好愧疚不已。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
李新月決定了,回頭回來的時候找家婆要錢。
老太太肯定是樂於支助自己的。
“新月,那個......你那個來了沒有?”從學校去車站的路上,冬梅娘關切的問她。
“沒有。”是了,這東東還沒來,說明原主晚熟,挺好的,一來就是好多年相伴,煩著呢。
“噢,那,不急,等你長大了一點就會來了。”冬梅娘自己倒是挺急的,是因為她未滿十一歲就來了,輪到女兒十二了都還沒有音訊。
咋說呢,這玩意兒,怕它來又怕它亂來。
聽人說,一般來了的女孩子基本上就長不到好高了。
所以從她滿了十一歲起自己就日夜擔心著。
現在十二了,擔心了一年還沒有來,莫不是不來吧?
有那種女人一輩子都不來,結果檢查說是石女什麼的。
王冬梅真是擔心啊。
悄悄的打量了一下女兒,身高,嗯,十二歲的年齡長得真不錯,有一米五五了。
要不,再給她一年時間,等新月長高一點若是還不來就帶去檢查一遍。
李新月壓根兒不會想到,就因為一個姨媽問題冬梅娘就糾結了三百六十五天。
家果然是溫馨的港灣,下了車走得皮裂嘴歪的李總剛到家婆家就聞著濃濃的雞湯香味。
“好香。”咽了一下口水,李總覺得這才是真正的人間美味,原生態的土雞。
多年後,當人們不再為吃飽穿暖發愁之時意外的發現入口的東西都變了味。
雞蛋沒有味;各種肉味同嚼臘一般;飼料喂養、人工種植。
嫌果子小,膨大劑伺候;果子不夠甜,有甜蜜素;果子不夠亮,拋個光打個蠟;果子曬了太陽長斑點,給套個防曬套......
總之,人為改變的不止是食物的美顏,還有味道和營養,甚至讓食物自帶毒素。
新聞曾播報某地兒童身上查出獸用抗生素,這就是通過食物給喂出來的:“毒”。
李總曾經回味無窮的原生態的食物現在又得好好感受了,她得珍惜。
“家婆,您老讓舅媽殺雞,我回來一次殺一次,一個學期結束,家裏雞毛都不剩了。”一邊喝著鮮美的雞湯一邊還要故意賣乖。
“傻孩子,你吃得玩,你去看後院,一批批的養呢。”袁氏慈愛的看她著這個外孫女:“讀書一定很辛苦吧,都又累瘦了。”
“奶,您們可偏心了,新月回家就有雞湯喝,我回家就是一頓罵。”王宇從外麵跑回來,一身泥土一身汗:“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我才有這樣的待遇。”
“你個臭小子。”袁氏笑罵道:“月月一個月回來一趟,你若是回來都給你殺雞燉湯,雞也長不贏啊。”
王宇在王灣中學上學,因為離家近連中午都是跑回來吃的。
“你一天回來兩次,你說是一天殺一隻雞好呢還是殺兩隻好?”張麗麗瞪著兒子問道。
王宇吐了吐舌頭,他就是故意玩鬧。
“你要是成績向新月一樣好,老娘我就豁出去了,一周給你燉一隻雞了。”張麗麗想了想道:“據說吃啥補啥,要不我給你一周燉一鍋豬頭湯吧。”
“噗”的一聲,李總成功的噴了,白瞎了一碗雞湯。
“這孩子。”王冬梅有些尷尬:“二嫂,我們宇宇還是很乖的,做事很急跳,時常上山來幫我砍柴呢,你可別嫌棄他。”
“我看這個東西噢也隻有幹活的命,老王家是祖墳沒埋正,幾個孩子都不是讀書的料。”張麗麗可眼饞李新月了:“你說咱月月像著誰呢,讀書從來不用你操心,成績還那麼好?”
“隨他爹吧,我讀書那會兒也是腦子不夠使呢。”王冬梅臉紅道:“就隻知道夥著同學一起玩跳繩、抓石子、丟沙發、跳房這些事去了。”
“我知道我隨誰了。”王宇大叫道:“我隨了幺姑,我腦子也不夠好,和同學們賽跑、鬥雞、滾鐵環、玩螺陀保管是第一名。”
“一邊呆著去。”張麗麗道:“好的沒有你,壞的十處打鑼九處在。這腦子確實該好好補補了。”
王宇也不惱,沒道理你們吃飯讓自己罰站,抓了碗就要上桌。
“洗手啊。”袁氏和李新月一起喊:“手這麼臟怎麼吃得下呢?”
張麗麗嫌棄兒子嫌得像狗一樣的,兒子什麼的都是來討債的。
看著李新月就覺得哪兒都好,生個閨女省心呢。
她有時候都想不明白,孩子這麼聰明乖巧能幹,李家作什麼呢?
非得和這孩子離了心才好嗎?
看看,從學校回來,一牆之隔,她壓根兒就不想去李家看看呢。
“新月,吃完飯去看看你爺爺奶奶。”王冬梅看著女兒的笑臉都有些不忍心提及這事。
“可以不去嗎?”李新月覺得自己還是孩子,連裝的興趣都沒有:“他們說我是傻子呢,傻子是不用懂這些人情事故的。”
“你可以不懂,但是他們罵你娘會更難聽。”張麗麗同情的看了一眼小姑子,老實說,也就是妹夫能幹能掙錢也心疼人,要不然......同樣是女人,反正她是受不了這些的。
“去吧,孩子。”袁氏抬起頭歎息一聲:“畢竟一個月都沒有回來一次了,或許他們變好了一些呢。再不濟,他們可以沒道理,你卻不能沒孝心。”
“家婆。”李新月覺得很糟心:“有句話叫老的要有愛心,小的才有孝心。他們既然這麼作踐我和娘親,為什麼還要送上門去讓他們折騰呢?”
李老太的德行李總是領教過了,她覺得人與人相處也是講緣份的。
既然沒有家人緣,那就好聚好散,大路朝天各走半邊,井水不犯河水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