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這幾年城市網格化管理發展迅速,政府將全市的管理轄區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為單元網格。通過加強對單元網格的巡查,建立起一種監督和處置互相分離的管理與服務模式。
為了達到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加強政府對城市的管理能力和處理速度,將問題解決在居民投訴之前的目的,需要有一批直接麵對群眾的基層服務人員,於是產生了一種新型職業——網格員。
這份職業聽起來就猜得到,負責的具體工作和事項內容一定煩瑣枯燥。你想啊,網格是什麼樣的?縱橫交錯!落實到各個社區,平均每一個網格員要管理五百人。
剛畢業的大學生,經常把這個工作當作跳板,騎驢找馬。唯一的優點就是網格員工作自由度更高,不用一直待在辦公室裏。
桃源小區的網格員陳潘,和別人不一樣,她是把網格員這份工作當做事業在經營。她兩年前從名牌大學畢業,本來在沿海發達地區有一份高薪的體麵工作,做得還挺不錯,就在要提拔她做幹時,她毅然辭職回到武漢老家。
為什麼呢?因為她母親突然病重,為了方便隨時回家照料母親,她通過了民政局的統一招考,當上了桃源小區的網格員,隸屬於居委會的事業編製。
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以“三活”“四清”“十逢十必報”為標準。“三活”即網格員對責任網格的工作對象和工作資源準確掌握,成為本網格的“活戶籍、活檔案、活地圖”;“四清”是指每名社區工作者都要對所負責區域的情況掌握清楚,做到家庭情況清、人員類別清、區域設施清、隱患矛盾清;“十逢十必報”是網格員要按照區委“十逢十必報”的要求,及時發現和準確掌握轄區存在的安全隱患及不穩定因素,並及時上報街黨政辦。
可想而知,年輕貌美又高學曆的陳潘每天忙成什麼樣子。關鍵她的辛勤付出和收入還不成正比,每月拿到手的工資隻有兩千七百塊錢,外加餐補六百塊。
和她關係好的親人朋友,除了原本就是基層幹部退休的父親陳建國,沒有任何人支持她的決定,包括逐漸康複中的母親大人。不過她不在乎,母親三十六歲才懷上她,冒著當高齡產婦的風險,不顧生命安全拚盡全力生下了她。為了報答養育之恩,她從不後悔。
元月二十號的中午,陳潘難得有空回家吃父親做的愛心午餐。
“潘潘啊,多吃一點,你看你都瘦得隻剩下皮包骨了!飯菜要都吃完啊,我做得好辛苦的。”陳建國一臉責備的表情,手上一直沒停,不斷地往女兒碗裏夾菜。滿桌子的美味佳肴,都被他夾了個遍。
望著自己碗裏堆成小山丘還冒尖兒的飯菜,陳潘苦笑道:“爸,也就您覺得我瘦啊......”說實話,自己一米六五,體重一百二十斤,哪裏瘦了?現在都是流行好女不過百的好嗎?
但是看著年邁的父母殷勤盼切的眼神,她把不滿的話都吞下去了,自顧自地吃著飯,落實食不言寢不語的古訓。
總算是吃完飯了,陳潘覺得簡直像是受了酷刑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她隔三差五寧願在居委會待著叫外賣的緣故。
回到自己房間,陳潘反鎖上門,拿著手機聊起了微信:“哎,英姐,我都奔三十歲的人了,老爸還規定我必須把碗裏的飯吃完才能離座。”
王麗英是隔壁2棟202室的業主,職業是網約車司機。今年三十二歲,離異,帶著五歲的女兒冬冬一同生活。她離婚的時候,陳潘還在外地上大學,不知道具體情況。
等自己回來當上了網格員,才從小區的八卦之王蔡阿姨那聽說,原來是英姐丈夫在她懷孕的時候出軌女同事,後來對方生了個男孩找上門了。英姐沒有跟丈夫鬧,也沒有跟丈夫出軌的女同事吵,很冷靜的處理他們之間的關係。她知道丈夫傳宗接代的思想很嚴重,強扭的瓜不甜,她隻要了這個房子和女兒的撫養權,順利地離了婚。
陳潘和王麗英年紀相差不大,從小一起長大,小時候陳潘父母上班了,就是英姐經常帶著她到處玩。現在她長大了,英姐有時候出車不方便帶冬冬,就讓女兒跟著陳潘父母。陳潘一有空,也會帶著冬冬到處吃喝玩樂。
“有爸爸疼就知足吧......我都這麼多年沒回去過老家了,上次見麵還是我結婚呢......”王麗英發來的是語音,隻是從語氣上,就能聽出對方現在有多麼豔羨。“我爸媽隻想我賺錢了都寄回去給那個不爭氣的弟弟,他隻曉得好吃懶做,跟李叔家裏的那個有一拚......”
桃源小區的保安隊長李大力,是極為盡忠職守的人。他母親前些年去世後,父親受刺激中風癱瘓在床。他老婆袁女士在市裏供電廠上班,平時朝九晚五,回家後照顧老的,伺候小的,怨氣挺大的。沒事就喜歡在群裏說些怪話,指桑罵槐。
他們有一個兒子,今年馬上就要三十歲了,大專畢業後一直沒出去工作過,就在家打遊戲啃老。
曾經有人說袁女士是小區最著名的長舌婦,擅長添油加醋捕風捉影;而小區第一的長舌婦,非張博聞大記者的母親蔡女士莫屬,她喜歡八卦,關鍵是她說的都是事實。
不過陳潘個人覺得,蔡阿姨算不得什麼長舌婦,隻是閑得無聊,單純愛好八卦聊天罷了。蔡阿姨這種人,一不造謠生事,二不人身攻擊,三還能幫助她快速收集工作所需的信息。所以陳潘覺得,蔡阿姨應該叫八卦之王才對。
“你快看業主群裏,袁女士又在傳謠了!”王麗英說完後,有發來了一張聊天截圖。
上麵顯示ID為“袁女士”的群友在群裏說道:“喝高度酒可以殺死新冠肺炎病毒!多吃辣椒,多喝生薑大蒜水能預防新冠肺炎!”
“我剛問了我兒子,他說不是的呀!”這是ID為“蔡女士”的群友發言。
袁女士明顯不服氣:“我朋友圈裏蠻有名的老中醫說的,哪還能有假?”
“我剛問了杜大夫,她說沒有這回事哦!”群裏ID為“小葉子”的群友,記得是李毅的老婆,還挺有求證精神的。
陳潘看了扶額搖頭,拜托,袁阿姨你一點常識都沒有嗎,朋友圈這種謠言都相信......
正當她準備辟謠的時候,ID“授業解惑”發來了一長串的專業科普:“請您理解一個基本的常識,真正意義上可以殺死病毒的物質是百分之七十的醫用酒精。‘75%的濃度’是經過了很多科學實驗最終確定‘光譜殺滅病菌’最為合適的酒精濃度。
“殺滅病毒和細菌的整個過程需要酒精加水的共同配合,過高或者過低的酒精濃度殺菌的效果都不是很好。一般來說‘高度白酒’的酒精度數僅能達到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之間,就算達到了所謂的七十度,對於病毒的殺滅能力也並不是很強。”
“更需要值得您注意的是,酒精真正能夠發揮殺滅病毒和細菌的作用,其前提是要能直接作用在病菌表麵上。一般來說,使用醫用酒精消毒殺菌就是直接用酒精噴灑或者擦拭可能存在病菌的物體表麵。也就是說,根本上講並不是通過飲用的方式接觸病菌。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來說,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進入感染,而您喝進去的白酒是通過消化道進入,方式存在根本上的不同。酒水進入肚子裏之後,很快就會被吸收進入我們的血液,接下來會被代謝分解,其實並不存在和病毒接觸的機會,您覺得會有機會殺滅病毒嗎?
“學會科學地分析,就能明白靠喝白酒不存在抗病毒的作用。而且酒精會損害人 體免疫係統,會增加健康風險。老百姓飲用高度酒,特別是如果這酒中還摻有甲醇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後果,失明甚至死亡。同時,飲酒與一些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疾病有關,這些疾病可使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授業解惑”這個ID的主人,名叫戴磊,是武漢市某重點大學生物係的副教授,因為妻子想要定居國外而離婚了。這對夫妻純粹是因為三觀不合,不存在感情出軌這種問題。他們的兒子戴落在國外就讀名校,每年就過年期間會回來一趟。結果今年因為疫情,他被困在武漢,就目前情況看他連下學期能否順利入學都不能保證了。
好在戴家養了一隻聰明伶俐又乖巧通人性的邊牧,否則家裏那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低氣壓負能量。
“蔡女士”:“那辣椒、生薑和大蒜呢?”
還別說,蔡阿姨的求知欲還是挺旺盛的。陳潘看了,腦內小劇場演繹了生物學專家如何淪落到給無知中年阿姨科普生活常識的一出戲。想著想著,她自己笑出聲來。